基于智媒时代高校实验室对支撑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研究

2020-04-20 10:39宋志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高校实验室运行模式

【摘要】伴随着融媒体形态演进,智媒时代的开启,信息社会、媒介社会、智能社会的强势来袭,传媒行业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市场对于传媒人才输送的要求也日益显示出其鲜明的特征。在如此一个新形势的要求下,如何提升高校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一个高校与行业之间接轨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验室无疑成为承担这一使命的第一角色。实验室一般承担着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多项功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實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对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意义重大。

【关键词】智媒时代;高校实验室;实践教学;运行模式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单位,如今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收获新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验室在功能的设计和规划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实验室使用的安全方面存在诸多漏洞,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实验室人才队伍的结构缺乏合理性;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1. 实验室运行模式存在问题

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实验中心为例,实验中心是为文化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三个专业提供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平台。实验中心在运营中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传统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规章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行业与市场的需求。经计算,虚拟演播实验室一学年(包含节假日及教学计划外)单位内利用率仅为2.63%,新媒体实验室一学年单位内利用率仅为3.4%,苹果影视制作实验室一学年单位内利用率仅为0.1%,我们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未获得一个良好的产出,如学生的实践作业、自主的实践活动、各类的实践作品等都显示出质量不高的结果,实践环节也显示出循规蹈矩和创新力受限的缺点,未来教学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结合已经遭遇各种瓶颈。

1.1 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

实验室在功能的设计和规划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学生人数多,实验室只能覆盖基础培训。学生实验过程难以得到全面指点,实验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实验室管理还主要依靠人工,信息登记依靠手写,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综合性实验项目开设少,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少计划性和延续性。

1.2 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实验室的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资源共享程度不够高,缺乏沟通和协作;学生借、还实验室设备流程繁琐,各类实验室开放力度还远远不够,实验教学资源还没有充分得到利用。缺少反馈机制,实验教师难以了解所有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对学生实验的指导难以深入。

1.3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验室使用的安全方面存在诸多漏洞,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包含实验人员安全与实验器材安全两方面。实验室已建立《机房安全制度》、《实验室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弱。常出现实验机房使用结束不及时断电、雨雪天气不能及时关窗,实验器材个别损坏,实验资料丢失等问题,不能充分保障实验安全。

1.4 人才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

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实验技术人员不足,管理和培训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实验室专职实验员仅三名,服务文化传播学院全体师生,实验室配备师生比不合理,实验室教师队伍急缺全职人才。实验教师管理、培训不成体系,进一步研究学习的通道狭窄。高频率的对实验室进行高强度的日常管理工作,导致实验员没有足够多的精力投入到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从而也直接影响了实验技术研究与改革创新的力度。

2. 实验室运行模式提升策略

在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中,做好顶层设计是首要任务。引入智慧平台帮助规范管理,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加深与行业一线的联系,进行对外开放与相互联合、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教育质量。针对实验室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实验室引入云数据平台,在实验室开放预约、实验教学项目安排、仪器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监控、考勤等方面进行实名大数据收集,以便实验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2.1 构建融媒体实验教学云平台

搭建成熟的实验教学平台,积极推进融媒体云实验室建设,完善需要基于创新的、上云同步业界的、开放的融媒体实验平台,培养“具备十八般武艺”融媒体人才,实现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突出效益。中心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设置,展示优秀作品,扩大师生沟通渠道。云数据平台还将收集学生实验的大数据,合理安排设备管理、资金投入,使运行效率更加高效。实施校园媒体社会化,与业界互通有无的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承接业界项目。

2.2 完善实验中心智慧管理体系

实验室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要着重考虑和重视其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中心依托云数据平台,分设管理端与学生端,简化借还流程、便利师生工作。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全方位促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践教学任务的开展,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各学科各专业的实验特色,深入探讨实验室现状,以更好地调整实验室结构拓展其他功能,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形成层次合理、功能齐全、结构完整的实验中心管理体系。

2.3 充实实验教学管理团队

实验教师坐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帮助,为中心的日常管理运行提供保障。根据实验中心规模,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确保实验实训教学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定期与业界媒体接触沟通,掌握前沿的技术技能,并组织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成果申报。迎合融媒时代业界与新文科发展的需要,加大开放力度,邀请业界优秀人士及其他高校教师进校园开展讲座、培训交流等活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2.4 优化管理人员考核评价制度

除专任教师实验员外,纳入在校生协助管理实验中心,按照职责需求分设不同部门,并做到管理层和业务层职责明确。各部门开展业务培训及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及兴趣开设栏目。考核涉及技术值班、活动参与、中心日常运营维护、栏目推送四个方面,尽全力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与融合性,真正做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文化传播人才。

2.5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

强化实验室管理教育,确保实验室技术安全。设立值班负责部门,定期开展培训,配合老师工作对中心进行安全管理教育。值班人员将会对实验实训设备进行日常检查,若有损耗及时上报、维修。同时,每台设备的详细使用情况在数据平台中均有详细记录,方便责任到人。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切实保障中心的安全。

3. 实验室支撑实践教学创新之处

实验中心为更高效率高质量满足实践教学,打造“横向跨专业纵向传帮带”的服务管理团队,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时间成本。同时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围绕高水平专业群促进三个专业融合,注重增强育人效果。并进一步助力于“影創、声创、文创”三个基地建设,对接第二课堂,推进实践活动开展。此外还要提升实验室使用率,对接社会项目,积极服务社会。

3.1 引入教师工作室

实验中心引入教师工作室制,构建实验中心智库,带动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师生共创,协调发展的特征。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生力军的工作团队,在实现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以各工作室的指导教师为主体的实验中心智库,后期将在实践教学的推进、科学研究的拓展与社会服务的对接等领域发挥谏议督促和顶层设计的功能,与地域乡村文化、地方文艺活动、文化活动实践等相关联,共享实验中心资源,实现实验中心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2 凸显学生本位

凸显学生本位,开放设备权限。实验中心在规章制度的合理约束与流程手续最大简化的基础上,对学生们开放设备与器材的使用权限,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落实文化传播学院第二课堂的教学任务。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教学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切实提高对实验设备的使用能力和知识与实践的转化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课程的多元化,科学研究的有效化,社会服务的可行化。

3.3 专业融合发展

专业融合发展,建立实验基地。深入拓展链接社会资源,在校企、校地、校媒、校校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凝练出了“学科渗透、专业协同、能力整合、实践联动、成果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中心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与多家企业合作,陆续共建影创基地、声创基地和文创基地,自此,中心将以实践专业化、项目化运作为抓手,三个专业联动教学、相辅相成,培养既有扎实文化专业知识基础,又具有与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3.4 探索社会服务

探索社会服务,打造创新孵化。中心充分把握相关社会需求与机遇,组织200余名师生共建创新创业团队,接轨行业职业前沿,探索商业运作规律,打破了学校与产业间的壁垒,孵化出了十余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未来,中心将继续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发挥学生团队主体作用,增强教师培训指导力度,聘请合作企业高管为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激荡创新创业灵感,澎湃创新创业激情,孵化出更为优秀的创新创业案例。

3.5 搭建科研矩阵

搭建科研矩阵,增益成果产出。近年来,中心持续推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实践,深入乡村、田野挖掘文化科研选题,凝炼教学科研特色,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三项,科研矩阵搭建也愈趋成熟完善。未来中心将在已有探索及经验基础上,不断助推科研项目承接、实施,增益师生课题、论文成果产出。

实验室建设要紧紧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区块链的不断变革,构建生态实践新环境。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加快实验室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视域下传媒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J].张弛.西部广播电视.2019(19)

[2]“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实验室建设研究[J].张海峰.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

[3]专业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李强,明艳.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2)

作者简介:宋志君,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口语传播、有声语言表达、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高校实验室运行模式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关于平衡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率与安全指数的思考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供暖季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