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鱼
【摘要】在应用数学教育理念引导和启示之下,也需要正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养成,这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思路之一。文章立足于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养成的重要性,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解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观察和研究,对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数学问题思维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解题能力;策略
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就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应用数学知识原理化解应用问题的时候,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正迁移,总结解题规律,最终获得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作为基础,首要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实现互动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一、媒体辅助,在演示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可以对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开发对学生学习有利的工具和资源,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探索性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动态化教学优势,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例如,“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一课,教材提示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关系。如果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则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不会得到激发,另一方面在抽象的图形面积问题理解上,小学生明显会感到吃力。因此,我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情景: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五个单位就可以和原来的图形组成一个长方形,将未知几何面积问题转化成已知几何面积问题;第二个图像是将花瓶样的两边突出的半圆切割后旋转180度同样得到一个长方形,就变成长方形图形之间的面积对比。这样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的动态转化使这一题的解题难度明显降低。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幻灯片插入动态演示稿,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图形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降低问题理解难度,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目标。再如,+++=(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
过通分方式得到答案,计算机演示这个过程就可以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为准将正方形图形均分,按照涂颜色的方式分别以、
、、……涂色。涂完色之后学生就会发现纸张之上下
均分后的一个空格,因此答案就是。
二、化繁为简,在转化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简化问题之后解题是我们在解题教学中的常用思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化繁为简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合理渗透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建立解题信心,提升解题教学效率。如题:“ 11……1(20个1)×99……9(20个9)的积里有多少个数位的数是偶数?”这个题目对小学生来说计算难度过大,如果学生直接运算几乎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因此在这种计算量比较大的题目中,我们就要寻找计算规律,降低计算难度。观察算式我们不难发现,算式中1和9都是20个,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寻找计算规律,“11×99=1089”“ 111×999=110889” “1111×9999=11108889”……按照这个思路推理,学生就会逐渐发现最后的积中重复的数字就是1、8、9,其中1+8=9,固定数字之和为0+9=9,重复数字的个数比算式因数中的数字(相同)少1个。由此我们可以结合以上退率推断答案,11……1(20个1)×99……9(20个9)的乘积就是11……1(19个1)088……8(19个8)。综上,在复杂的问题中寻找解题规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指导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相似的未知问题。
三、加强对比,在比较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比法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利用异同点比较掌握解题技巧,深化方法记忆,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方法之一。数学学科前后知识联系性比较强,强调知识的承接性和逻辑性,使得比较学习法在数学学习中尤为适用。利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可以进一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体验,进一步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强化巩固的重要思路之一。比如,在教学“找规律”的知识内容过程中,举例: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侧边植树,间隔5米栽种一棵,一共可以栽种多少棵树木呢?如果在周长为400米的圓形湖边环绕植树,间隔5米栽种一棵,一共可以栽种多少棵树木呢?以上两个问题情景给的数据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只要稍微对比题目信息就会发现不同,这就提示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仔细阅读题干信息,结合已知信息选择不同的解题方式,提升解题速度。
四、注重实践,操作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自主、探究的策略,以利于学生获得学习自主权,掌握解决针对性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深化知识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知识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还接触了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我们只需要重点关注个位数字的特点,如出示一组数据21、36、60、123、546、699,学生利用之前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很快就会遇到障碍,这种障碍正好是教师提供指导的良好契机。前面的三个数值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重点在于第三个数值开始如何迅速检测能否被3整除。这时候我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运用小棒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如546,百位5根、十位4根、个位6根,这些小棒加起来的数值是15,可以被3整除,之后依次验证可以发现规律性,百位、个位、十位数字相加之和可以被3整除,则该三位数可以被3整除。学生进一步获得操作体验的机会,同时深化了知识记忆。
五、加强合作,在合作交流中获取解题能力的策略
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互助学习的机会,利于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养成,也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减轻,更容易建立起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指导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例如,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知甲耗时3小时完成了任务的30%,依照原速度施工,甲需要多久可以完工?工程实践类型的题目,学生很容易找到解题思路,本题就可以这样计算:(1-30%)÷(30%÷3)=7(天),这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多样化解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在思考和探讨过程中确实提出了很多新的解题思路,如1÷(30%÷3)-3、3×[(1-30%)÷30%]、3÷30%-3……
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和称赞之后,学生表现得十分兴奋和开心,这是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的关键一环,乐学、想学、会学的教育目标逐渐达成。
六、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增加教学亲和力,让教师成为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助推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标准中赋予老师新的角色,老师就要以全新观念建构自身的角色,从过去的指导者、园丁转为促进者人生的引路人、导师,从统治者转为学友、合作者,从权威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一言堂”为扶手,解题的方法让学生去总结,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喜悦让学生去体验。尝试选择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让自己成为数学的引领者,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敬仰你和喜欢上你的课。他们的这个情绪渗透到数学的解题过程中,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储存器”和“CPU”才能得以整合运行。
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学工作者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数学知识原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巧妙融合,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应用数学教育目标,真正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努力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对比和总结,可以发现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素养得到发展,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对于提高小學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一阶段的尝试和探究,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因此,教师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小学的数学解题能力,以达到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邰鹭明.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 包筱敏.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