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英
【摘要】笔者从事多年小学思品与生活的教学,并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探索与实验。借此,我结合实践教学,从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走进生活,整合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访一访,观察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适当扩展教学空间等展开有效探讨,对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 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75-0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多样的、开放的,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进行更为具体的生活化,会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教育理念,结合目前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出现了理念不明,体验不深等弊端。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则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基于此,提出几点理性思考。
一、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方法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提升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意义重大。小学生年纪较小,思想尚未成熟,对一些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等不能完全理解透彻,然而,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最好的“镜子”,不断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通過这些小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堂变得更有生活意韵,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走进生活,整合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学时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发展需求,用好、用活教材。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课程标准建议:“要不断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适当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搜集、挖掘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且将其加以充分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把教材资源、相关的网络资源等有机整合到一起。
三、访一访,观察生活,提高观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但是,通常会遭到学生的“熟视无睹”,很少主动去一探究竟。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生活的情趣,增强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时,我会邀请班主任配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孩子们带到公园中、田野里去观察,并给他们布置一些观察任务,要求他们回到教室后描述一下秋天的样子,画一幅秋天的画。当孩子们明确了观察任务后,在实践中自然会仔细观察、细心去感受秋天的变化。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快乐的!回到了教室,个个都显得异常兴奋,有的学生竟能口述一段百来字的秋天景象,还有的学生画出了美丽的秋天。
四、适当扩展教学空间
传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基本集中在室内,如果想让生活化教学得到更好的应用,积极扩展教学空间,有效融合课堂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思考,对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而言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比如,学习《保护水,节约水》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污染水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和总结,小组长要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及时向老师汇报最终结果。”利用这种调查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把生活和教学内容融合到在一起。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及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观念的树立能让教学活动真正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教学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真切地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把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体验真正融入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中,真正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6(9):162.
[2]杨梅.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如何生活化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03-104.
[3]王丽萍.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模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