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华美 杨舒惠
摘 要:近几年,思维方式一直是国内许多学者探讨的主题,经过国内外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学者站在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视角研究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学习地理相关课程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我们主要探讨个体的思维方式(即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是否会对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学习偏好产生影响,以及针对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教师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整体思维;分析思维;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学生是复杂的个体,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难以让学生能发挥其所长。故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分为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两大类,各有其固有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整体思维的学生更偏向于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背景之间的有机联系;分析性思维的学生则更加侧重于从部分把握整体,是一种基于推理的逻辑性思维方式(陳曦,2010)。本文着重于探讨整体性思维与人文地理的学习以及分析思维对自然地理的学习的偏好的影响。
1 思维方式分类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方式,是人脑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对信息的输入、储存与运用等过程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过程。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主体看待客体的角度和方式,它对学生学习影响非常大。常见的思维方式主要有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倾向于假定世界上的每个元素都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思维倾向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其主要是关系思维,关注对象与它周围的情况的关系与交互,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的上下文。分析思维将宇宙概念化为独立存在的物体组成,是指经过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思维方式的人擅长利用一定的规则对现象进行概括与总结,擅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深入到现象背后,发现趋势以及驱动因素和前提条件(Diogo Hildebrand,R.Dustin Haeding,Rhonda Hadi.2017)。整体性思维更具有场依存型的特点,注重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性思维更具有场独立型的特点,注重定量分析的方法,(黄翠新, 蒋俊贤.2008)。
2 地理学科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2018)。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包括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等,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特征,主要内容为人口、城市、政治等,其更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人为环境。
3 思维方式对于地理学习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习需要探索一个地方的地质构造,地表组成,大气环流,洋流,海域,海底地貌,海陆热力性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信息联系并不密切,整体思维的人难以将自然地理与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与分析性思维相比,更擅长将物体与它的背景联系起来,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对于相关资料的分析比如人口,城镇等更需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人文地理的学习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整体思维个体(相对于分析思维个体)更易将人文地理客观事物与日常情景联系起来,更擅长人文地理的学习,更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分析性思维的人则更擅长自然地理的学习。
4 应用
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其不同的思维方式特点,可寻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地理相关课程。具体而言,对于整体思维学习者,其对人文地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和偏好,而在学习兴趣及偏好较低的自然地理时,整体思维学习者,可主观建立上下文联系,从而达到自然地理学习的流畅性.对于分析思维学习者,因其善将目标物与背景及周围环境分离,所以其对于自然地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和偏好。分析思维者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可适当主观将所学知识点与上下文分离,从而达到利于记忆和信息处理流畅的效果。
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也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教师应该明白不同的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在地理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具体而言,对于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学习中较难的内容可以采取安排整体性思维者与分析性思维者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彼此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学生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发展,而在一般性的教学过程中则尽可能采取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劣势科目学习中即整体性思维者学习自然地理,分析性思维者学习人文地理时,应该先让思维方式占劣势的学生先回答,然后在让思维优势者做一定的补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都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5 结语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育教学应当是先进、科学的,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知识并且运用到课堂中,由此,地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掌握针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潜能,方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取得更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学生自身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翠新,蒋俊贤.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环境教育中的运用[J].钦州学院学报, 2008,23(1):88-91.
[2]赵济.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评介[J]. 地理学报,2016,71(09):1472.
[3]陈曦.分析性思维还是整体性思维——一项发展性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