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

2020-04-20 10:58冯楠舒
北方音乐 2020年3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贝多芬

【摘要】贝多芬作为奏鸣曲式成熟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了十首不同风格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创作于1810年的《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尽管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却有着全新的音乐语言。本文以《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为例对作者的生活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了简单总结;浅谈了作品的曲式结构;最后进行了演奏技巧方面的解析。希望通过对此作品的分析,对乐曲的演奏技巧、处理方式和音乐表达有更准确的把握和定位,继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演奏方式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12-02

【本文著录格式】冯楠舒.浅析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20,02(03):12-13,16.

“若是为了更美的东西出现,任何规则都可以被破坏。”正因为贝多芬的理念与坚持,他的每个音符都刻画人性、触动人心。这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之二十四》是贝多芬生平中重要转变阶段的作品之一,从中可以发现贝多芬为了表达充沛的情感,进而突破限制的诸多手法,使音乐上呈现出戏剧化的艺术特质,让音乐赋予了大幅度的张力,使听众有直接的情绪感受。望可借由此对曲的研究,能对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且诠释得更加生动并有特色。

一、作曲家及作品简介

(一)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波恩(Bonn),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维也纳。当贝多芬四岁时,个性暴躁且嗜酒如命的父亲便强迫他学习钢琴。1779年,当时极富盛名的音乐家-倪菲(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来到波恩认识了贝多芬后便十分爱护他,教导他弹奏钢琴和一些作曲技巧。倪菲于1783年3月2日在克拉迈(Carl Friedrich Cramer,1752-1807)的《音乐杂志》(Magazin der Musik)里撰文介绍贝多芬,并预言他绝不亚于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1787年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拜访了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即兴弹奏后,获得了赞赏,但之后由于母亲过世,贝多芬又返回了波恩。

不久后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从伦敦归来途经波恩,对贝多芬的才华赞赏不已,邀其移居维也纳,1792年22岁的他再次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的第一創作时期,在这里度过了他剩余的一生。1796年他患有耳疾后越来越严重最后耳聋,这给作为音乐家的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曾想过放弃生命,但最终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并发出“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怒吼。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这样评价贝多芬:“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二)创作背景

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可分为1802年以前的早期;1803~1804 年间的中期,也是繁盛时期;1815~1827年的晚期。

《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之二十四》创作于1810年,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既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乐风呈现出了古典主义风格,另一方面展示了他大胆的改变和自己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本就对“自由、平等”有强烈追求的他,又在此时期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的政治信仰,对其音乐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首作品不仅曲风轻快、旋律优美,而且小提琴已不再是钢琴的助奏,而是担任能和钢琴分庭抗礼的角色;其次,四个乐章的乐章数,也打破了前四首小提琴奏鸣曲以三个乐章创作的乐曲结构。因此,《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之二十四》在贝多芬的十首奏鸣曲当中,具有指标性的意义。

二、作品分析和演奏处理

(一)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为快板,F大调,是一个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的奏鸣曲式。

1.呈式部分析

呈示部由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构成。主部(1-25)直接由小提琴奏出舒缓的主旋律,钢琴则是右手进行分解和弦伴奏,到第10小节钢琴的一组上行音阶之后,这时钢琴重复奏出主部旋律,小提琴则用均匀的分解和弦伴奏,二者一唱一和,犹如在对话。所以在演奏此乐段时,钢琴和小提琴一定要互相倾听、互相谦让。

主部主题之后进入12个小节的连接部(26-37),用主部材料发展而来,为副部主题的出现做准备。由钢琴奏出两节的降A大调的十六分下行音符,然后转到D大调的小提琴旋律,这部分同样也是小提琴和钢琴交替演奏,29-32小节运用了模进的手法。

之后进入副部主题(38-69),会发现作者大量使用Sforzando (sf)的强弱记号,音色明亮,与主部主题的轻柔婉转形成了鲜明对比。40和44小节使用大切分的节奏型,丰富有力,表现出坚毅的性格。54小节开始钢琴重复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同样也是小提琴与钢琴交替演奏,整个副部主题充满蓬勃朝气,具有不可阻止的动力。

结束部(70—85),小提琴四小节的16分音符伴随着的是钢琴的大切分,之后又是钢琴5小节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要注意每一个十六分音符都要演奏清楚,要有颗粒感,不可囫囵吞枣似的带过。

2.展开部分析

本部分为86-123小节,依序从属调C大调以模进的方式,先后转到a小调、b小调、升c小调。发展部的第一部分,充分运用了动机发展的作曲技巧。贝多芬创作这首奏鸣曲时,动机发展的作曲技巧已相当成熟,由此可知,其擅长以简短的动机来扩张及发展,使仅几拍的动机发展成巨大的篇幅,这个发展部中的第一部份就是个例子。运用了呈示部小尾奏的一个素材和一个简化的动机a,扩张成发展部中的第一部份,为三句四个小节的乐句。 结尾钢琴和小提琴同步减弱引出再现部。

3.再现部分析

再现部(124-209)大致与呈示部相似,同样分成四个部分。段落一与段落二皆与呈示部相同,只有段落三有一些变化,被简化,只留下了音阶下行的部分,使再现部的第一主题群更加精简,且三个段落维持在原调F大调。本乐章最大的特色在于调性的安排,一般来说古典的大调奏鸣曲式,会在第二主题群时直接转到属调,本乐章中,贝多芬在第二主题群时先转到了属调的平行调,之后再转入属调。这样的手法完全可以感受到其在作曲时,为了表达充沛的情感,进而扩大了乐曲的格局,丰富了音乐的变化,使呈示部更加庞大且精彩。

4.结束部分析

结束部(210—247),刚开始几小节仍沿用主部主题的素材,要特别注意的是228—231小节,从p到pp再到一个ff出现在人们的听觉中,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之后又弱进进入主部主题素材,同样是钢琴和小提琴交替进行旋律的演奏。最后小提琴和钢琴齐奏一段辉煌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干净利索的收尾。

(二)演奏处理

该乐章是欢乐愉悦并活力十足的快板,钢琴与小提琴皆有许多紧凑的十六分音符的音群与八分音符的断奏,旋律的地方大多优美且流畅,令人如置身乡野的心旷神怡与兴奋愉悦。乐曲中也有一些情绪的转折,仿佛可以感受到贝多芬虽身处优美景致的春色之中,却不时为耳疾所苦,使这个乐章中除了可以感受到兴奋愉悦得神情,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矛盾与煎熬。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以轻松欢愉并明亮开阔的气氛拉开序幕,到了第二主题时出现情绪上的转折,令人感到强烈、挣扎,但随后又马上回到轻松欢愉的气氛。发展部则营造出紧张与诡谲的气氛,令人屏息以待。再现部大致上皆与呈示部相同,最后的结尾为瞬间转成弱奏的和弦,令人感到惊奇的结束第一乐章。贝多芬善长使用力度记号、音型安排及简短动机发展,来使音乐更加有趣味性、戏剧性、及爆发力。

1.呼吸

呼吸在该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而恰当的呼吸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例如本曲开头音乐强度为弱(piano),钢琴采用稳步的分解和弦持续进行,小提琴声部以每小节前半部分为长音,后半部分为浮动不激烈的短音作为第一段的主规律,仿佛作者意在呈现美好的春天悄然来临。所以开头的呼吸,更趋于轻松自然,恰似嗅花朵的芳香,音色轻盈流出,使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在第4小节最后的弱拍,是一整拍的休止,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刚来到,万物复苏,它正在悄然从容地进行,少了些许急躁不安。第7、8小节,较之5、6和3、4小节旋律在不断往上走,因此,呼吸的处理方面,在延续开头的基础上,第5和第7小节前,呼吸力度从容递进。

第11小节是一个小的转折点,作者把主旋律从小提琴转交于钢琴声部直至第25小节的半终止,此部分以平稳匀称的呼吸为妙。

2.强弱处理

贝多芬的乐曲每一个力度变化,都代表着一种情绪,想正确演奏贝多芬的音乐,就必须准确执行谱面的每一个标记。强弱等级要划分清楚,本曲最强到ff,最弱到ppp,此7个等级的强弱要区分得清晰。比如右手將弓子自然搭在弦上,轻松的发音,此时的强度为mf;ff时弓速和右手力度完全放开,并且保持力度;sf的突强要注意演奏此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三,并且不能有音头和“砍弓”现象;pp时更不能发出虚弱的音色,运弓贴弦,保持稳定匀速,在换弦时保持右手画圆速度均匀。

3.小提琴与钢琴的合作

小提琴与钢琴的合作是本首乐曲最大的亮点,也是比较难把握的。因为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小提琴是同等地位的,主旋律一直在两者之间转换,转换得很紧密。所以在演奏时两者要合二为一,要互相倾听对方的音乐的处理,它强我弱,它弱我强,要做到这点一定需要两个人长期且多次的磨合。当然要想把一首作品完美地展示出来,不仅需要各种演奏技巧,也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乐感和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三、结论

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就犹如“一株大树,慢慢茁壮。”从早期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到之后再打破传统与框架,以自由的理念战胜束缚,为后世的作曲家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启发了后来浪漫乐派的诸多作曲家。

贝多芬第二创作时期的小提琴奏鸣曲,就如同本文第二章第二节所提及,为了表达炙热的情感,运用了诸多的手法来突破当时的限制与习惯,这个特色也于本论文探讨的《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二十四》中展露无遗,第一乐章的特殊调性安排、第二乐章的特殊曲式运用、第三乐章的大量扩充乐段、独特的力度运用、瞬间的气氛转换......等,使音乐上呈现出戏剧化与的艺术特质,让音乐充满了戏剧张力的对比,藉由这些手法,使听众有直接的情绪感受,挑起了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比当时的古典乐派风格,更加贴近人心,贝多芬这样追求情感入乐的作曲方式,渐渐开启了浪漫乐派的大门,将音乐带向另一个领域,为音乐的下一座高峰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辉.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及演奏实践探寻[D].西安音乐学院,2014.

[2]商羽.贝多芬《第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OP.30no.2的音乐创作及演奏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2.

[3]陈楚怡.贝多芬第九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声部的音乐与演奏解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

[4]杜静云.试论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的艺术特征[D].山西大学,2015.

[5]贺晓宇.对《贝多芬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演奏法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5.

[6]冯惠美.贝多芬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作品47的分析与演奏心得[D].中央音乐学院,2012.

[7]周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形象与艺术风格[J].齐鲁艺苑,2006(6).

[8]张炫.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创作技法的发展变化——以第五、第九、第十小提琴奏鸣曲为例[J].音乐创作,2012(2).

[9]李卓韵文.贝多芬《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和演奏[D].云南艺术学院,2014.

[10]王宇歆.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24“春天”音乐分析和演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

作者简介:冯楠舒(1995—),女,山西省吕梁人,汉族,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