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0-04-20 10:48梅竹青
锋绘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梅竹青

摘 要:根据习近平同志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具体要求以及当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面临必然地教学改革。为了革新传统教学中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层级简单”、“教材内容单一、重复”以及“传统教学改革重形式而轻教学”的特性,就需要运用最新的网络MOOC模式以及自媒体传播的良性优势来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缺点,从而改善大学生对此类教学产生的“刻板”、“老套”、“与现实脱节”等负面认知,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机制、学习机制以及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制学习

1 顺应时代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反映国家意志的教育活动,任何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在当下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进行,只有正确地判断以及认识最新的国内外形势,学习最新的教育方法,才能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提高提供前提条件。从本世纪初开始世界飞速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的环境在网络的影响下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给传统的教育授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与冲击,但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旨在推动新的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实现深度融合,以此创新发展生态。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育部在青岛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探讨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发布了《青岛宣言》。可见,“互联网+ 教育”引发了教育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至今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出“三个鼓励”的要求: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这就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行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而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早在2012年全球MOOC课程模式之后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在MOOCs之后,互联网陆续推动了更多更新的规模学习形式,引发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包括:大众化学习(Crowd Learning)、公民探究(Citizen Inquiry)、勋章授权学习(Badges to Accredit Learning)、大规模开放社会学习(Massive Open Social Learning)等等,基于公众对话和社交网络交流的学习广泛流行。”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提出“互联网+”是互联网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拓展,可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演进和互联网化深入的新阶段。

顾名思義,“互联网+教育”就是互联网功能在教育系统中发挥其增强功能以及相关应用的拓展。具体是指教育系统在运用互联网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地域限制、校际以及学科隔阂,广泛整合国内外现有知识系统以及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形成一种线上协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的“主——客”关系的重要途径,将学习者置身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地位,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深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纲,以教师为辅的学习手段。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互联网+教育的现实优势

2.1 主动掌握政治思想教育的良性导向

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态势,为了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危机,削弱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育必须处于主动导向地位。塔西佗陷阱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任何言论或者政策都会遭到社会的负面评价。这是公信力与公权力在新媒体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性下所必然遭受的不可避免的重大危机,一方面这种危机不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负面评价,另一方面这种危机降低了高校教师传统思想工作的崇高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具有系统化、理性化以及理论性等特点,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本身都要求较为崇高的思想性以及高度的可信度,只有达到这两点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发展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任务;然而激进的新媒体话语异常尖锐与碎片化的特征在面对尚未完全获得心理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以及传统式的过于刻板教学的思想教育所造成的影响必然会对教师的崇高性提出频频挑战。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必须主动利用新媒体快速阅读、快速传播以及快速回馈这三个特点对阅读受众采取主动、正确的引导作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积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素材,依据学生自身的深层心理需求主动引导大学生对信息自身背后的深刻本质进行认识与反思从而取代对于碎片化信息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模式,及时维护工作的崇高性以保证教育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年教师必然转变以往一元化的教育体制,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质采取相应的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必须学会解构某些新媒体所制造的直观感官感受,深入辟谣,化解“塔西佗陷阱”危机,主动控制媒体信息导向,维护工作崇高性。

2.2 积极提供政治思想教育定制学习

定制学习(Customization in Learning)或定制教学(Customization in Teaching)是指互联网背景下的,针对学生个人的学习经历、专业爱好、学习习惯等所构建的个性化教学,这较之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单一、内容固定等缺点所提出来的,个性化网络定制教学。是在借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条件下运用相关的工具以及软件设计,为学生提供一种量身定制分配教学资源以及在合理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的一种学习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书本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缺乏精准的针对性以及知识的灵活性以及适配性。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提供的定制学习则可以转换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地位,或者说可以转变知识学习与学生个人的主客体地位,从原来的“老师定制、老师教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定制,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为学生提供主动制定自我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策略与进度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深刻地体会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3 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处境

3.1 教育目标层级简单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刻苦接班人,但是在各高校的课程以及实践教育的具体设置中体现过于单一。由于该类教育的受众是全国各高校各层级的大学生群体,其自身存在地域、年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重点倾向不同等特点,因此就其特点而言就要求教学目标层级化,实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然而这一点是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此时,传统教学系统中原本该体现优越性的系统化、整体化、统一化等优势反而变成了实现层次化教学的障碍,因此面对新时代背景的要求,面对社会发展大潮的推进,面对新生学生的诉求,传统教学必将面临改革。

3.2 教材内容单一、重复

同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所用课程教材以及设置,存在着较明显的单一、重复特性,急需处理教材体系与教育体系的有效转化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材存在着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98方案”还是“05方案”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重复编写中学教材内容的现象。例如,在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所提到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物论”、“认识论”等章节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重复以及包含现象等。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快速阅读以及精准地心理把控特点,重复单一的教材内容就凸显出:缺乏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衔接性、教材内容与现实时事脱节、教材自身缺乏精准的针对性等缺点。

3.3 教学改革重形式而轻内容,师生内部缺乏直接交流

虽然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及改善,几乎告别了“粉笔——黑板”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也在积极促进并加快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培训,不仅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全覆盖以及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问题教学、专题教学、系列教学、主题教学等等教学手段的扩展。这些技术培训的初衷都是为了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然后这种教学方式的拓展却并未从根本上祛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真正问题。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指对于教师教育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学内容的改进以及创新。而不是忽略课程内容中的学术性、理论性以及思想性以及教育对学生产生的长远的影响意义,仅仅强调教学外围的技术手段与形式。这种所谓的教学改革,往往会带来二种负面的影响:一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教师过多专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繁杂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信息获取困难,重要问题失焦;二是教学效果不显著,偏向技术化的教学一方面不利于教授学生长远收益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并不利于教师提高实质性的教学以及科研能力。技术化的手段只能在短时期内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而达不到让学生长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的效果。

4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开展

4.1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OOC模式

MOOC是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的简称,这种课程是实现增强知识传播与分享的散播式教育的基本途径。这种课程方式肇始于2012年全球高校大规模开放在线公开课进行世界性的知识交流,对世界教育的交流以及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权威知识只靠纸张传播的时代。而这种教学方式目前不仅仅可以只运用于宏观的知识传播与交流,从中观来说亦促进了世界间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从微观来说就可以运用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传统方式的改革上。一方面,MOOC模式具有规模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课程内容、大规模的学习参与以及大规模的交互,这三点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单一、重复等缺点;另一方面,由于MOOC模式的学习具有网络化的特點,从而易于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学习,与传统课程学习相比,MOOC利用海量的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大数据的支持,可以根据学习者自身不同的年龄、年级、知识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制定符合条件的定制学习内容,从而解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层级缺失的具体问题;第三,由于MOOC模式不仅是同时具有视频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的课程模式,更是要求学习者与教学者通过在线教学活动的参与相互联接、相互交流,这种实时交流不同于现实课堂上刻板、拘谨的问答,而是包括讲解、对话、互评、协作以及评测的多元化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师生内部缺乏交流的问题。

4.2 构建主体间性的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经推广到各行各业。自媒体是指区别于他媒体的媒体定位,作为一种信息相互共享的交互平台。“自媒体”(We Media)的定义是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以及克里斯威利斯两位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其自身具有交互性、碎片化以及节点化等特征,这一方面可以有别于传统媒体可以带来快速、高效的信息传播以及广泛深入否认舆论参与,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特征要求高校的宣传教育对其进行积极引导。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 亿,手机上网比例达83.4%,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数据显示,在自媒体平台中,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规模为4.44 亿,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1.89 亿,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

雅斯贝尔斯曾提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概念,是提倡一种强调消除主客体对立、以及单一主体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作为相对主体存在,在教育活动中与教育材料发生相互作用的实践关系。自媒体作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为这种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改变了以往教学简单的外部灌输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具体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在内、外化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化过程一般需要经要经历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观念的内、外化以及完善政治人格的确立三个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陈斌.“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2017,5(1):3-8.

[2]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50-56

[3]邬贺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J].人民政协报,2015-4-9(003版).

[4]National Center & News Research. Reports on We Media[EB/OL].http//necs.en.gov/report/programs/project//we-the-media.2003-07-18.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sina.com.cn/z/CNNIC34/.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