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鹦哥调的艺术特征及生态现状调查

2020-04-20 10:59侯亭蕾
北方音乐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状发展

【摘要】诸暨鹦哥调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结合杂扮结合的坐唱类曲艺表演艺术,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颇受欢迎。通过采访与之相关的老艺人、走访农村并结合已搜集的相关文献,对诸暨鹦哥调的古今概况以及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梳理,总结出传统与现代鹦歌调的特点,最后对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发展方法,以此提高广大群众对地方艺术瑰宝的关注度,并调动他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关键词】诸暨鹦哥调;滩簧;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062-02

【本文著录格式】侯亭蕾 .诸暨鹦哥调的艺术特征及生态现状调查[J].北方音乐,2020,03(05):62-63,67.

诸暨鹦哥调是以诸暨俚语为基本语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艺术,歌词贴近生活,音乐通俗质朴,颇具江南民间地方特色,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且于2010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暨鹦哥调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曲艺剧种,但内容充分描绘了地方的世情世态和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反映了丰富的市井生活,人物鲜活风趣,体现了一方水土人情。

一、诸暨鹦哥调的历史渊源

(一)诸暨鹦哥调的起源

诸暨鹦哥调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属滩簧声腔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此外如绍兴鹦哥班、上海沪剧、江苏锡剧、湖州湖剧、宁波甬剧等剧种其原来皆属滩簧,旋律大多都比较相似。滩簧最初为流传于江浙一带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清乾隆年间《霓裳续集》以“南词弹黄调”、“摊黄调”称之,直到民国初年加入了戏曲表演艺术才逐渐发展为戏曲。且滩簧有“前滩”与“后滩”之分,如绍兴的鹦哥戏与诸暨的鹦哥调都是受了“后滩”影响而形成的,曲目滑稽风趣。

(二)诸暨鹦哥调的兴衰

诸暨鹦哥调盛于清末民国初年。道光年间滩簧已趋于成熟,取代了衰落的昆剧,因此与滩簧相关的曲艺艺术如雨后春笋一般传播开来。新闻报刊的迅速发展,使得当时社会的新思潮、政治文化以及各地的社会新闻得以广泛传播开来。诸暨鹦哥调艺人们为顺应时代加入了这些内容,打开了当时诸暨老百姓的视野,使得诸暨鹦哥调备受观众的喜爱。

后来因诸暨鹦哥调演唱内容多为男女私情,政府以其“有伤风化”为由一度禁止诸暨鹦哥调演出,这之后诸暨鹦哥调就逐渐走向衰落。后来,中国又经历了抗日战争,加之“越剧”的兴盛迫使许多艺人转唱越剧,最后到“文革”时期,这种很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逐步濒临灭绝。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抢救这一民间曲艺诸暨文化馆开始组织力量对鹦哥调进行挖掘与整理,但可惜皆已残缺,原来的老艺人皆已过世,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老年业余艺人,对诸暨鹦哥调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有几个仅仅是听过罢了。

二、诸暨鹦哥调的音乐特点

诸暨鹦哥调和其他的滩簧戏有极大的相似度,原来的诸暨鹦哥调,从板式到调式都比较单一。不像戏曲中越剧的调式有四工调、尺调、二凡、流水等等,其只用一个调式一个板式(中板)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也无高潮,根据研究发现这是限制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调式是一种固有的演唱风格的旋律,是一种情感上的体现,用以抒发情感,如人物要表现一种很悲的情绪,用传统鹦哥调来演唱,就会显得很欢快,所以根据现在的艺术标准来衡量,从剧情的需要抑或是人物刻画它都不适合现代舞台对于人物和剧情的更高要求。

诸暨鹦哥调开始由过门引入,唱腔有一个起调和一个落调,起调后乐队停止演奏,只有一个小鼓在轻轻的敲,最后落调。声腔没有过多的润腔,这也是“滩簧”的一大特点。此外与诸暨相邻的绍兴,有着相近名字的绍兴鹦哥戏与诸暨鹦哥调在历史与音乐特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就是起板与落板的不同。

诸暨鹦哥调的伴奏乐器只是一把胡琴,一块板,最多加入一个三弦,伴奏音乐由一个起调,中间为青板和落调组成。

如图1就是最为传统的诸暨鹦哥调的谱例,由此旋律为基础进行填词,现在的诸暨鹦哥调也由此进行创新改编,既传承保护了诸暨鹦哥调的精华又融入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如诸暨现代鹦哥调小戏《南瓜变奏曲》(如图2),过门就是依照了原来的过门在节奏型上进行了改编。

可以说现代的鹦哥调较原来更为丰富,从板式上拓展到了和戏曲一样的板式,如快板、中板、慢板、散板、倒板等。为抒发人物情感,加上了能塑造感情的多种声腔,凸显人物喜怒哀乐,但综合来看,在调式上的突破仍不大,还需继续探究创新。

三、诸暨鹦哥调的表演形式

原来诸暨鹦哥调演职人员一般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一个旦一个丑,偶有三人,故又称其为“对子戏”或者“三角戏”,他们通过坐唱来演绎一段故事。演唱时歌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朴素幽默,鄉土气息甚浓,可根据故事或民间俗语现编现唱。演出内容多为男女私情,百姓家常,民间轶事等内容,是当时农村地区主要的娱乐方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诸暨鹦哥调平常多演出于乡村道地、祠堂、酒店茶室,没有戏台,灵活性极强,只要两个稻桶一拼三块门板一铺就可开台演唱,故称为“稻桶台”。而且戏价低廉,因其演出报酬并不以钱来计算,东家给一两斗谷作为报酬,仅此而已。

诸暨鹦哥调与绍兴鹦歌戏在曲艺表演形式上如出一辙,诸暨民间有一俗语说道“鹦哥戏,勿是戏,也无刀枪,也无旗,也无纱帽也无衣”,因为诸暨鹦哥调在当时就是无戏服不化妆的一种状态,而绍兴鹦歌戏总共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化妆的,这便是“戏文”;另一种是不化妆的,便是“曲艺”。

四、诸暨鹦哥调的生态现状

(一)现有剧团

诸暨鹦哥调现无专业剧团,包括业余剧团也没有,此外以前也无剧团。一是,表演需要的演员少;二是,旋律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三是,演出人员居无定所,走南闯北,不需要在一个地方反复练习,灵活性极强,也正因为如此,演出的故事内容比较丰富,打开了当时较为封闭的农村人民的新世界,认知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二)现存剧目

因为文献资料的缺失,以前固有的剧目没有流传下来,现今只有个别书中有简单介绍,列举的剧目多为现今改编后产生的剧目,较多参照了绍兴鹦哥戏的剧目。

现有诸暨自己创作的剧目《南瓜变奏曲》《婆婆的心事》《鸡飞狗跳》等,这些剧目皆为舒恒兴老师创作改编,在地方乃至中央演出中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诸暨鹦哥调小戏《南瓜变奏曲》获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2008浙江省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创作金曲奖和作曲奖,并代表浙江省唯一的戏曲节目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的决赛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还被入选为 《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选》 。

(三)现存艺人

现存专业艺人多已不在世,了解诸暨鹦哥调的业余艺人也已极其稀少,听过鹦哥调大多在农村,年岁也已非常大。

五、诸暨鹦哥调的传承现状

(一)改革创新,演出传播

现今用惠民下乡的演出方式,将改编后的诸暨鹦哥调用以舞台表演,且演出频率较高。改编后的诸暨鹦哥调,也称为“诸暨鹦哥调小戏”,不仅在原有的调式与板式上加入一些现代的音乐表现元素,还形成了戏曲固有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塑造,结合当今社会问题赋予其教育意义,达到以艺育人的目的。现代的诸暨鹦哥调打破了以往两三个人杂唱的固有模式,赋予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生命力。

(二)保留资料,媒体传播

近几年,依附于网络传播,可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看到诸暨鹦哥调小戏的影像,为其传播创新赋予了新的能量,也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六、问题与反思

(一)资料匮乏,扩大传播

诸暨鹦哥调不仅文献资料匮乏,以前的音频资料也几乎为零,现在虽能找到几个现代演出视频,但其数量仍屈指可数,这也给研究带来了绝无仅有的困难,现在网上与个别书中对于“诸暨鹦哥调”的介绍并不完整,较为简略,又因诸暨鹦哥调没有形成自己固有的声腔与板式,自身价值无法得到更好的体现。

所以对于这类演出,都应进行文字与影像的整理与记录。现在下乡演出中不光有诸暨鹦哥调的节目,中间也会加入诸暨越剧与诸暨西路乱弹的表演,所以保存记录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的研究探讨,也为这些优秀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好更快发展的平台。

(二)演员稀少,培育老师

现在出演鹦哥调小戏的多为越剧演员和曲艺爱好者,无专业的鹦哥调剧团,缺少专业的指导老师,据了解,目前只有舒恒兴老师还在坚持排剧。

可以招收有一定戏曲基础的老师或挑选诸暨越剧团中比较好的演员进行专业的培养。扩大西路乱弹在不同省份的传播,提高大众的关注度,吸引更多学者以及戏曲老师的参与,使得鹦哥调可以代代相传。

(三)社会与学校共同传播

这几年,诸暨鹦哥调在社会中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了解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优秀文明的传承最重要的还是新鲜血液的注入。诸暨的中小学已开展了西路乱弹的艺术课堂,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也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喜欢上中华文化感受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们仍然可在中小学中乃至大学校园开设戏曲曲艺的课堂,在社区也开展这类的教学,让更多的人加入传统艺术的大家庭,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七、结语

诸暨鹦哥调是诸暨古今艺术文化的产物,虽没有京剧那般豪迈,昆曲那般风雅,也没有越剧那样娟秀,但因淳朴、简单易进入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被人们所接受。中华五千年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优秀传统地方艺术,当这些艺术重生时,人们才能领略到它们的魅力所在,给中国其它艺术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袁环.滩簧声腔研究的回顾与构想[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30(3):124-133.

[2]袁環.南词滩簧声腔支系考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1):68-80.

[3]谭啸.基于田野调查的绍兴鹦哥戏研究[J].中国音乐, 2015(4):216-219.

[4]杨晓亮.绍兴滩簧的艺术特征及改革措施[J].歌海, 2014(3):52-56.

[5]张尧国.诸暨民间艺术大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33-45.

作者简介:侯亭蕾(1998—),女,本科,汉,浙江诸暨,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指导老师:汪静一,副教授。

猜你喜欢
现状发展
区域发展篇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