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埙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020-04-20 10:59张兰芳
北方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埙历史悠久且风格独特,一度深受文人雅士及广大人民的喜爱。然而,埙乐在今天却面临严峻的危机与考验。本文通过对埙及埙音乐所面临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针对埙在传承以及埙音乐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功能等问题作深入浅出的研究,为埙乐的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以此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修养。

【关键词】埙乐;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40-02

【本文著录格式】张兰芳.陕西埙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北方音乐,2020,02(04):40-41.

埙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一种乐器种类,其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由于政治、經济等因素,埙的发展极为缓慢,其作用主要是作为礼器、玩具其次是乐器这三种身份。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音乐理论家对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后又对埙的制作工艺、排律指法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将限制埙发展的几个瓶颈问题逐一攻破。从此,埙作为乐器的身份得以确立,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古朴而风雅的埙乐艺术如今已远离了人们的视野,逐渐被流行音乐、网络及一些所谓的新兴艺术所充斥,传统艺术教育及传承停滞不前。为埙乐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发展考验,埙及埙乐正处于被取代甚至消失的危险境地。

一、埙音乐现状原因分析

(一)现状

1.观众与市场

陕西不仅有十三朝古都,也是一个文化大省,在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根基都是非常深厚的,但随着网络、选秀等综艺节目的冲击,埙这种传统艺术却难见踪影,演出缺乏市场,观众稀少,练习场地简陋,喜爱埙及埙音乐的观众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大都喜爱流行音乐,认为埙是过时的艺术形式,没必要接触。

2.传承与教育

一直以来,陕西的各类文化、艺术传播活动都非常活跃,可在埙乐方面却显得阻力重重,首先演出困难,队伍组建不完善,传承方面青黄不接,也没有专业的培养机构,只有个别埙乐大师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对埙乐爱好者进行传授指点,学员队伍参差不齐,没法进行有规格的排练演出。在普及教育方面,没有系统正规的埙音乐知识等教学内容,致使埙音乐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二)原因分析

1.多元文化冲击

日益发达的科技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生活选择,网络、选秀、流行音乐等娱乐活动充斥在各个角落,喜爱类似像埙这种优秀的传统音乐的观众却越来越少了。

2.内容、形式单一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更偏爱于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娱乐性强的作品。而埙音乐恰恰相反,内容多表现于人的内心表达,曲调古朴典雅,但表演程式化,内容单一,节奏缓慢,因此,在这种人心浮动的时代,喜爱埙并习埙的人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还是广大音乐受众的音乐审美出现了偏差,英国学者Ross也曾对美学研究审美的领域有更为深刻的解释,他认为审美主观体验也是同音乐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等根本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是解决音乐艺术本体性存在的问题关键所在。这些就充分说明我们这种优秀传统音乐艺术受众面越来越窄的原因,关键还是国民素质不高,审美力严重缺乏,主观上只被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所吸引,达不到较高层次的审美。

3.音乐本体的局限性

(1)体裁形式贫乏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我们会发现,虽然埙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可其发展却是极为缓慢的,虽有本晚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棠湖埙谱》,但内容却是明清以来的南曲时调,而不是专门为埙而写的曲谱,由此可见,埙作为一种乐器,却是没有古谱遗存的。体裁形式多为独奏,近年来才加入了其他民族管弦乐器,组成合奏或重奏,曲目多来自古琴或其他古曲,没有形成埙固定的音乐创作模式体系,这对于一种乐器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

(2)曲调简单

埙在我国是一种极其古老的乐器,重新回到我们中间,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埙的发展是迅速的,但不足的却是曲目数量很少,且风格相似,音乐变化不明显,缺乏表现力。

(3)音乐时代感不强

埙发展到现在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埙发展缓慢,且形体小而音域窄,转调难又难于演奏等特点,致使埙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模式简单,内容多表现的是古典故事,曲高和寡,音乐节奏缓慢,多为独奏曲目,埙乐的这种特点与现代人的欣赏与审美不相符合,因而缺乏时代感。

二、埙乐的教育与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大众消费的不断升级,通过艺术寄托情感、提高个人修养、陶冶情操正在成为大众内心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需求。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这个崇尚金钱人心浮躁的特殊时期,埙这种具有古朴、典雅、宁静悠远特性的艺术存在,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功能是显著的,也是重要的。

(一)埙乐的专业教育方面

埙因其特殊的音色、造型等特征,懂埙、爱埙、习埙之人少之甚少,贾平凹的一部《废都》才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了埙,并且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振兴国乐,2006年在北京成立了国内首家埙学术机构的中国埙文化学会,由“中华吹埙第一人”之称的刘宽忍大师任会长,这一全国性、专业性且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在弘扬中国古老的埙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多的音乐家在领略了埙的独特之美之后,被埙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之后才开始为埙作曲。以刘宽忍为代表的音乐大师为弘扬国乐,成功研制出了十孔埙,并出版了大量专著和音像制品,注重培养新人,将埙文化研究与继承挖掘工作成果带到了国家的最高舞台之上,使这种古老的乐器种类,在几千年之后大放异彩。从全国来看,不论是专业院校还是普通艺术院校器乐专业里面,唯独不见埙的身影。这种散发着可以进化人心灵的优美音乐,长期以来埙的传承仅限于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单一方式,未能形成系统的、规范的理论教材,因此,埙的发展也就很难像其他器乐种类一样发展壮大。

因此,要想使埙发扬光大,在高校音乐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开设专门的埙专业,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埙乐大师教授,从埙的发展史到埙的吹奏方法教学,再到埙的烧制工艺及埙乐器的再研发,最后到埙乐作品的作曲技巧等方面,经过这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学习,所培养出来的学员质量是非常高的,经过这样多年的专业培养之后,埙乐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否则埙的发展只有提高,没有继承。

(二)埙乐的普及教育方面

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发展道路。普及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宣传与推广的。

1.社会普及教育

在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政策之下,传统埙音乐要振兴发展,除了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之外,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的积极参与。有“文化古城”之称的西安,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埙的演奏、音乐文化及研制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为埙乐的继承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古城墙根下,以前还偶尔能听到看到埙的身影,可现在随处可听到的是秦腔和流行音乐,说明了秦腔与流行音乐的普及程度以及埙的不被重视。

政府的引导力量不容忽视。被誉为“中华吹埙第一人”的刘宽忍大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更多人认识埙并喜爱埙,将埙乐带到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使观众们耳目一新,这种举措对埙的推广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陕西埙乐学会成立以来,已经从一开始20多人的业余水平达到了现在的专业水准。为了埙文化的传播,陕西埙乐学会还成立了埙乐培训班,并且邀请名家大师来为年轻的学员们讲授吹奏技巧与埙文化知识,这一举措大大推进了埙文化的发展。重视社区文化生活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及艺术修养,以及培养埙乐爱好者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组织创办埙乐爱好者俱乐部,举办埙乐票友大赛,创建埙乐网站,开设埙乐网络剧场,发布埙乐演出信息与动向,缩小埙乐与观众的距离,使网络成为埙乐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为振兴发展埙乐文化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学校普及教育

2011年,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埙是我国最古老而又最具特色的一种乐器,埙的音乐完美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其本质追求和谐,能使人沉思,充分体现了一种“和”的精神思想。所以,将埙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用基础教育的方式普及和宣传埙文化,无疑为埙音乐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培养了更多年轻的埙乐知音,这也是为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普及埙乐知识不能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以提高兴趣为出发点。可以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利用考古实践、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广泛收集自己喜爱的各种造型与不同声部的埙,增进大家对埙的全面了解。多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埙音乐方面的讲座与演出,真正开启学生热爱、学习埙的兴趣之门。

三、埙乐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美育精神”是美育的核心命题,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是总书记关于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重要讲话,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之下,全国的艺术教育工作也发生着质的飞跃。

埙作为怀古且让人沉思的乐器,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苍桑和灵魂深处的真谛,透出的是時代和谐的韵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更是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并且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宽忍.埙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罗森(英).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兰芳(1979—),女,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