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近日,延边大学发布公告称,拟清退136名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学位并毕业。据媒体统计,近期国内有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 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1月19日 中国之声)
曾几何时,大学生“混日子”现象日益严重起来,有一些高校对荒废学业的学生采取了劝退甚至直接清退措施,可还是有学生没有警醒,像新闻中提到的延边大学的一名学生,2005年入学,近15年都没毕业,实在令人咋舌。
如果按照高校正常的淘汰率,被清退的学生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说明高校以前在管理上还是相对宽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纵容了想“混日子”的学生。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集中对不合格学生“动真格”,且不乏清华、复旦、人大等名校。由此可见,大学生培养“严进严出”已是大势所趋,我国高校正努力从“严进宽出”向“严进严出”过渡。
事实上,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已经很“人性化”了,对那些超出学习年限还没有被清退的学生,一般都给他们预留了缓冲时间,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所醒悟,更加努力学习,按期完成学业,最终能够毕业。遗憾的是,寬容措施并没有使这些学生“悔过自新”,“混日子”现象依旧存在。在此前提下,学校依据相关规定对这类学生给予清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体现了高校对学生“严进严出”规则的坚守。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会再容忍“混日子”的学生。按照教育部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第五节“退学”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而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都在反复强调“严进严出”,为高校清退不合格学生提供制度依据和规则支撑。
客观地讲,过去许多高校对清退学生这件事很谨慎,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私心,因为清退学生不仅会影响学生前程,还会给本校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媒体一直较少涉足这方面的报道,社会大众也普遍认为只要考进大学就能“一劳永逸”。而如今教育部狠抓“严进严出”,高校不可能再顶风“护犊子”,学生们则更应摒弃“混日子”心态,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只有让制度真正“长牙齿”,才能发挥警示和纠偏作用。当然,一方面,清退不合格学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要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爱上学习,不至于荒废学业。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