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

2020-04-20 10:48蒋海兰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逸夫大赛辅导员

蒋海兰

“在下雨的时候,雨滴到这个传感器上,雨棚就会伸出来,衣架会收回,避免衣服被雨水打湿。雨水干掉后,雨棚又会自动收回去,衣架重新伸出来晾晒衣服。”刚从南宁市逸夫小学(以下简称逸夫小学)毕业的学生卢结轲,向记者展示和介绍了自己制作的防雨神器“智能晴雨棚”。这一作品在第34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小学组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卢结轲是陆俊达培养的众多“小发明家”之一。陆俊达是逸夫小学的科技辅导员,从事小学科技教育工作多年,带领该校科技创新团队多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佳绩,他自己也在2019年荣获“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称号。

做学校科技教育的“助力者”

近年来,陆俊达个人创新作品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数十项,如获第65届世界发明展银奖,获第27届、第29届、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发明类一等奖,他还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并获授权。

你可能想不到,取得如此成绩的陆俊达,却并非“科班”出身。他当初从事科技创新教育,仅仅是出于热爱。“我从小就对创新发明感兴趣。”陆俊达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很喜欢拆解、组装家电,家里的电风扇、台灯等生活用品坏了,他都能修理好。1995年他到逸夫小学工作,虽然当时担任的是信息技术教师,但在工作之余,他没有放弃这个爱好,时常翻阅科技创新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尝试做一些小发明创造。后来,逸夫小学规划发展科技创新教育,该校领导知道陆俊达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便安排他兼任科技辅导员。

成为科技辅导员之后,陆俊达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没有科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想,仅凭个人努力,很难做好整个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必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于是,他有意识地寻找志同道合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挑选,逸夫小学组建了一支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创新导师团队。

2008年,在广西科技馆的帮助下,逸夫小学建成了由陆俊达带领的创新发明工作室——“达达”创新发明工作室。之后。该校又与清华大学卡魅实验室合作,配套了价值60万元的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源,科技创新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陆俊达除了经常与成员们交流经验,还邀请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台湾自然博物馆、广西科技馆等机构的专家进校做讲座,不断提升团队的科技创新教育能力。陆俊达鼓励成员们尝试创新发明,要求每一名成员每年至少完成一件作品。“教师只有亲身经历科技创新的过程,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素材,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发明。”陆俊达说。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培养措施,逸夫小学创新导师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如今,这支由13人组成的创新导师团队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不少创新性的成果,多名成员的科技创新作品在各级赛事中获奖,如在第34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江晓明的作品《美术构图和透视关系展示台》获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教育制作类一等奖,吕开雪的作品《信息光电传播展示台》和刘爽的作品《有趣的声波图像》获得二等奖。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自从跟陆老师学习科技发明后,孩子的变化真的太大了!”刘熙的妈妈感慨说。刘熙是刚从逸夫小学毕业的学生,以前曾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学校也没什么朋友,甚至不想上学。但陆俊达发现他对高频无线输电很感兴趣,时常一个人搞研究,还喜欢从家里拿些稀奇古怪的物件来学校并动手制作。于是,陆俊达将刘熙招入创新工作室,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此过程中,陆俊达还有意识地引导他努力学习,告诉他“唯有学习知识才能支撑他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慢慢地,刘熙消除了厌学情绪,学习更努力,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这些变化让刘熙的妈妈颇为欣慰。

陆俊达善于发现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潜力的学生,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仅努力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素养,还有意识地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搞创新搞发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件作品从构思到成为较成熟的成品,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陆俊达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等品质。”

陆俊达时常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创新,提醒他们多观察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提出的想法、设想,他都会认真倾听,尽管有些想法很天真甚至不切实际,但他不会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实验或科学实例来加以证明和解释。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金点子,他会毫不吝惜自己的夸赞,且积极帮助他们将想法付诸实践。

“在陆老师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一有想法,我就会想到陆老师。”学生黄羽鸣说。一次,他急于出門,出门前带出来的热腾腾的煎饼很快就凉了。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设计一个能自动散热的碗垫,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马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陆俊达,得到认可后,黄羽鸣便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在陆俊达的指导下,黄羽鸣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名为“智能散热碗垫”的创新发明,该作品获得了2019年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从校内走到校外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我有些紧张,但现在不会了,我还希望自己每次都能出去比赛呢!”逸夫小学学生马赫说。三年级时他进入“达达”创新发明工作室,到现在为止,参加过不少科技创新类比赛,有3个创新作品获奖。“每次比赛回来后,我都会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力求下一次能够避免出现类似问题,争取每一次比赛都有进步。这让我感到特别开心。”

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得更快?“外出参加比赛。”陆俊达说。他的理由是:学生要得到成长,就必须走出校园,到校外的赛场上去长见识、吸取经验,多参加比赛既能对学生的所学进行检验,又能让学生在比赛中相互学习,锻炼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

担任逸夫小学科技辅导员以来,每届的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陆俊达都会带领学生参赛,从中汲取宝贵经验,不断改进指导方法。赛前,他会耐心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参赛作品。“本来是生活中的一个创意,通过创造变成了现实,这无疑会给他们极大的鼓励,说不定还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志趣,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陆俊达说。

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比的不仅是创意,还有多方面的能力。在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中,均设置有推荐作品、专家答辩等环节,要求参赛学生在众人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回答专家的提问,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口才、逻辑思维、胆量等。“经过一系列考核后,获得的奖项含金量很高,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反过来又会激发他们的参赛热情。”陆俊达说。

《智能晴雨棚》《节奏练习与评测系统》《防风晾衣杆》《地震应急避难舱》……这些年,逸夫小学学生们的创意成果层出不穷,经陆俊达指导的学生多次斩获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比赛一等奖,并有9人申请注册专利。

陆俊达的教育引领,使逸夫小学不少学生将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他努力播下的科技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校园涌现出越来越多“小发明家”。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逸夫大赛辅导员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还剩下几个角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