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艺术

2020-04-20 10:43陈立霞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性提问针对性

【摘要】本文论述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提出教师应从归纳性提问、针对性提问、艺术性提问三个方面去完善教学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差异性,使提问在教学中更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课堂 提问 归纳性 针对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A-0120-02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启用,课堂教学形式层出不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可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常常出现“冷场”的局面。每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很多教师会认为是学生不够专心或者思考不到位。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是否恰当、巧妙,是否启发学生,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有人认为,有效提问是教师最关键的语言组织活动,是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体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大教育家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有效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追求课堂气氛,而在于课堂实效,在于“学”与“思”的高度结合。盲目的提问无助于学习,只会偏离教学轨道,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教学效率。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恰到好处的提问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引爆点,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向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中进行归纳分析,然后跳出文本发散思维,对思维进行“过滤”和优化,条分缕析总结出答案。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灵活提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归纳性提问

所谓归纳性提问,即连贯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要条理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或总结归纳,或推理分析。如果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随意性“满堂问”,不注重提问的系统性,学生的思维必然是混乱的。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难以连贯性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仅用三个简洁的问题便把整篇课文串联起来,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他们也得到推敲语言的训练。这一课的提问紧紧围绕“纹丝不动”一词展开,对此教师设计问题:邱少云在被烈火燃烧时为什么“纹丝不动”?他“纹丝不动”的结果如何?如果不呢,结果又怎样?所提的问题抓住了关键内容,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了,不再为那种繁冗琐碎的问题而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苦差事。教师在提问时也应该注意,不可过分强调教学的主干,而忽视对文中细节刻画的品读、鉴赏,细节描写同样是文章突显主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课文中对邱少云动作、神态的刻画,都应引导学生去细细地感悟。

二、針对性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一问到底、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对提问的深度把握不准,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提问,就是课堂提问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考虑不同学生学习语言的独特心理。当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动脑筋便能对答如流,这种提问表面上热闹非凡,却阻滞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及合作能力的发展,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而问题过深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其积极性,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以致出现“冷堂”的境地,使提问失去价值。因此,教师要深刻研读文本、研究学情,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找准知识点与有效提问的切入口,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踊跃地回答问题。

(一)低水平问题

人的认知领域分为“已知区”与“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这两个区域,低水平的提问是停留在“已知区”的“知识”水平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脑海里存储信息,并对已得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例如在复习巩固旧知这一环节时,教师提出一些关于词句的记忆,就比较适合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只需将大脑中的记忆“翻开”,便可以回答教师的提问。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教师请这一类型的学生背诵古诗及释义,当学生倒背如流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大增,在后阶段的学习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高水平问题

低水平问题与高水平问题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仅限于回忆已知的信息,后者则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高水平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摆脱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水平的问题多种多样,在学生回答一个“知识”水平的问题后,提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向学生提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高水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时,师生合作感悟课文内容后,教师相机提问:你觉得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好在哪里?他为什么不直接揭露“河伯娶媳妇”是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勾当?学生经过思考后,共同探讨那是因为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即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提问难易适中,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就能开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逻辑思维去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他们的回答更具创造性。

在有针对性地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不让提问两极分化,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忽略某一部分学生,让课堂成为几个优等生或者“潜力生”的舞台,而把大部分学生冷落一旁,久而久之,挫伤大部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教师应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设置为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有效问题。

三、艺术性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有艺术性,提问既巧又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打开学生的思路,使提问在教学中具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提问,就是激发学生潜意识的目标,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所谓“于无疑处生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给予适时的启发,巧妙地設疑,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答的蹊径。

基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教师研读文本也要关注作者的写作目的,研究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运用语言的特色,思考语言运用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找到设疑的切入点,对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文字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时,笔者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呜咽、啜泣、抽泣、哭泣,先让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含义,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小男孩献血时为什么“呜咽—啜泣—抽泣—哭泣”呢?从这些动作变化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他如此痛苦,却依然选择给小姑娘献血?针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学生纷纷思考、质疑,教师指导、解答,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了小男孩舍己为人的品质。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言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不宜采用过于深奥的语言或者专业术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而言之,教师是否会“教”,学生是否会“答”,“问”是关键。教师的提问要问得巧妙、启人心智,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之感,提问才能让课堂锦上添花。所提的问题应设置在思维转折处、突破难点时以及思维拓展处,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增强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探索能力,教师只有用心设计精准的问题因材施问,恰到好处地选择语言进行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教师的提问策略,潜移默化地习得提问方法,懂得多角度提问,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还要用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赖华强,杨国强.教师口才艺术[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美]鲁道夫.F.维德伯著.讲话的艺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职初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研究——以海城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课题编号:2017C108)的研究成果,结题号:2018-444。

作者简介:陈立霞(1983— ),女,广西北海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获北海市青年启航人才荣誉称号,研究方向: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研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艺术性提问针对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