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选取小学语文课堂若干理答情境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纠正建议,包括:学会表扬,彰显理答智慧;随机应变,处理理答意外;巧妙引答,营造理答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 理答行为 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113-02
理答是构成课堂的教学行为之一。研究课堂互动的美国学者卡兹登曾提出“启动—回应—评价”的教学模式,其中“评价”就是呈现教师理答过程的环节。我国大部分学者基本上认同卡兹登的观点,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反馈或处理。纵观当前的课堂理答现状,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外部表现,如答案的准确性、知识的掌握量,而对学生的深度思维发展缺乏足够重视,这样的理答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本文选择若干小学语文课堂的理答情境片段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些理答建议,引领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度发展。
一、学会表扬,彰显理答智慧
教师评价中,肯定、鼓励的行为必不可少,然而只是单纯表扬学生“做得好”“太棒了”,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掌握“表扬”的技巧,以彰显理答智慧。
【情境片段】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接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从整体上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学习了本课,同学们从文字的描述以及课件的图片、视频中欣赏了桂林山水风光,谁能从整体上具体地夸一夸桂林山水的美?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那是前人的总结,说一说你独特的见解。(简单否定)
生:桂林山水的风光真美呀,令我流连忘返。
师:噢,是的,它的美令人流连忘返。(肯定重复)
【问题分析】这个情境片段呈现了教师一种较为简单的理答行为,尤其表现在激励性评价语言过于匮乏,缺乏建设性的肯定评价,这样的理答十分程式化,是为完成课堂而开展,无法深入学生内心,也很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理答建议】表扬是一种正面的评价手段,只运用简单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常具建设性的表扬行为是有针对性的、是具体的,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给予学生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进而构建起学生积极参与课题互动的信心。例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让一名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朗诵课文。也许因为紧张的缘故,学生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读成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几十家邻居,没有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读完后,笔者评价道:“你是带着感情朗读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让我们仿佛走进了那带着桂花香的院子,但是你读的时候可能有点儿紧张,把‘十几读成了‘几十,还读漏了一个‘不字,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大大不同了哦。现在请你重新再读一遍这个句子。”面对学生的朗读,笔者首先是对他进行正面的表扬,使其获得肯定的评价,接着才明确指出他存在的一个小问题。这样的理答对于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是具有建设性的,不以打击其信心为前提,又能指出其存在问题,便于其纠正。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表扬,在遵循正面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因人而异,对于不同气质、性格类型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表扬要坚持适度原则,重质不重量,也不能违背现实一味表扬,避免激励性理答丧失意义。
二、随机应变,处理理答意外
理答之所以要求彰显教师智慧,是因为课堂随时会发生一些意外,需要教师理智地应对,而不是生硬、死板地反馈。
【情境片段】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及不怕死的形象,进而掌握文章主旨,在人物分析的环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师:班长马宝玉的选择正确吗?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他是一个机智的领导者。
生2:他是一名不怕牺牲的解放军。
生3:他是一个有点傻的人,轻易放弃了自己和战友的生命。
(生的讨论十分热烈,但师听到不同的声音,马上发声中断了讨论)
师:这怎么会是傻呢?请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再好好体会一下文章的情感主旨。
(师的语气中充满质疑与否定,课堂瞬间陷入沉默)
【问题分析】不可否认,《狼牙山五壮士》表达的是一种主旋律的爱国思想与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无私的、不怕牺牲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解读这篇课文的唯一答案,作品的精彩性本身就体现在多种解读中。既然是自由发言的环节,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是正常的,就不能因为学生的答案与预设的答案不同而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活动。学生很有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质疑和否定,同时也否定了自己,掩藏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使得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消失不见。事实上,这种理答行为教师仍是主导者,没有将学生放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一旦学生出现不同的观点,教师就表现出怀疑的态度,一心只希望课堂按照预设开展,对于任何自己无法圆说的意外,都给予打压和消除,这样的境况会阻碍课堂情境的生成,削减课堂的生命力,最终导致学生陷入一种不说话、不互动的消极状态。
【理答建议】面对学生课堂回答的各種“意外”,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其想法来源,才能迎难而上,将问题化解。仍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对于上述学生认为的班长马宝玉是一个傻子,智慧型的教师会抓住这个“意外”,将其当作一个引发学生思辨的好机会,精心设计自己的理答行为。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收获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位同学的答案与众不同,他说班长马宝玉是一个有点傻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相信大家和老师一样好奇。现在,请这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生: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很宝贵的。如果五壮士选择通往部队主力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可能性发生,他们不一定就会连累主力队伍,尚有一线生的希望。
师:从生命的角度进行思考,体现了这位同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希望战士们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更多的能量。由此而言,他的觀点也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五壮士应不应该为了保存实力而选择通往主力部队的路呢?
教师顺势而为,在理答中化解上一个问题,也抓住时机衍生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讨论,使教学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要严格把控讨论的时间,并且讨论后要进行总结提升,肯定成绩,纠正偏差。
三、巧妙引答,营造理答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促进师生良好互动,而有效的理答也可带动课堂氛围。教学中,如果学生出现拒绝回答或无法回答的情况,教师需巧妙应对,避免课堂陷入沉默、尴尬的氛围当中。
【情境片段】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教师介绍了“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北京四合院”“蒙古包”等教材中提到的特色民居后,希望在拓展环节普及更多特色民居,于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除了书本提到的民居,谁来说说我国还有哪些具有特色的民居?(生举手,师随机点一名同学回答)
生:广西侗乡吊脚楼。
师:它的特色表现在哪里呢?(生一时想不出,沉默)或者说一说这种建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没有别的同学帮他说一说?(全班沉默,被提问的学生显得手足无措)
【问题分析】教师提问一名学生无果时,没有引导学生回答,反而继续抛出若干问题,这样的理答行为毫无意义,学生会因为急迫、紧张等更加无法集中精神思考问题,进而造成沉默局面;另一方面,教师忽略了学生已经出现的“沉默”,并且转变了关注对象,提问全班同学谁能作答,这一做法加剧了被提问学生的尴尬情绪,而且全班的“沉默”会使课堂氛围陷入冰点。
【理答建议】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应该是平等、相互尊重的,因此,要使课堂呈现良好的氛围,教师实施理答程序时,可以采用协商的方式。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注重协商式的理答,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这样教师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迫感,课堂的氛围也会很友好。例如,以上述片段为例,学生一时无法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答:“既然你知道广西侗乡吊脚楼,说明你是认识它的、关注过它的,那你对它有什么了解?随意说一说吧。”如此一来,没有特定答案的限制,学生很快就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沿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对吊脚楼的特色、设计意义等进行讲解,同样能达到教学目的。
实践表明,积极的、智慧的、有深度的理答能够理清教学线索、修正教学内容、呈现教学细节、启发学生思维,起到调控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应注重课堂互动、关注学生情绪,灵活应对意外、调节课堂氛围,提高理答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艳萍(1974— ),女,壮族,广西马山人,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广西小语试验基地先进个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