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遵循的原则,常见的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次数过多、把握不好提问难易程度等问题及成因分析,论述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即提问语言要恰当、精选提问的“点”,巧设悬念及把握提问的时机。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A-0057-02
《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学问”顾名思议,学习始于疑问,因而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然而,当前课堂中提问的效率不高,甚至是满堂提问,既模糊了教学的重点,也让学生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为此,笔者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究。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
何谓有效性提问?塔巴(Taba.1964)认为:“问题是新形成的认知系统的承载者。”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提出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有效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包含两层含义,即什么是有效的问题、什么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一方面要从有效性提问的问题这个角度思考。有效性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清楚明了、有目的、简洁的、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要从教师提问策略的角度分析。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而精心准备和巧妙设计的提问。
二、课堂提问的常见问题及成因
(一)常见问题
1.提问目的不明确
许多教师的提问虽然有目的,但是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是教师的随意提问,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问题。第二种教师的提问含糊不清。当学生听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表现出一脸疑问,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教师的提问可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或者所提的问题有歧义,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
2.提问的次数过多
反思笔者的课堂教学,也出现提问过多的现象,尤其是在新上岗阶段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满堂提问模糊了学习的重点,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也渐渐丧失了质疑和创新的能力。
3.没有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常可以用“是”或“不是”、“对”与“不对”、“好”和“不好”来回答,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的,根本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有的问题太难,甚至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问题难易程度相差太大,中间缺乏相应的过渡,造成学生理解的障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太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成因分析
制約教师阅读课堂提问的因素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1.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不够深入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文本把握不够,研究文本不够深入,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教师备课时间不足,教师没有时间每堂课都精心准备问题去实施教学;其二,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夫不深,对教学标准把握不准,文本的解读依赖教案,没有融入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很难通过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以感悟内在的人文内涵。
2.对学情把握分析不准确
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就是提问。课堂上,教师应树立“学生意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发掘学生学习潜能设计教学问题,同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实验策略
首先,要使用恰当的提问语言。教师提问时应使用准确、指令清晰的语言,力求让学生思路清晰明了。其次,要精心选择提问的“点”。教师的提问应立足于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以求高效教学的达成。提问应避免低效、无效的提问,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学情,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还要有层次性,既激发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再次,要巧设悬念。要利用小学阶段儿童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要把握提问的时机。现在很多课堂看似热闹、活跃,实则只是“满堂问”,教师的问题毫无重点,并没有真正切中知识要点,对学生也没有起到启发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困惑。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此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因此,有效的提问必然要紧扣教学目标,适合教学重、难点。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以下是笔者参赛获奖的教学案例,出自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课文《老人与海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老人与海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昆明,有这样一位老人,一到冬天,他每天都会到翠湖公园喂海鸥、与海鸥作伴,天长日久,海鸥也渐渐认识了这位老人。当老人去世后,作者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了翠湖边上,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齐读,课件出示课文“瞻仰”老人的段落内容)
师:“瞻仰”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疑惑吗?
师:你们提问得真好。真正的学问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学好学问。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几个部分写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目的性和效率都大大提高。
(二)难易适度,激发学习潜能
问题的设置要依照不同层次學生的认知水平,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准确的把握,在实现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基础上,使学习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发展学习的潜能。
(三)力求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内涵理解统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理念提醒我们,教学提问设计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内涵理解相统一。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是寻求两者的关键点,并以此为设问点进行提问。以下仍以《老人与海鸥》的课堂教学为例。
教学场景二(喂海鸥):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栏杆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体会到老人很爱海鸥,他喂得很小心。
师:带着你的体会,你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得真有感情)
生2:我还体会到老人和海鸥很有默契,老人一喊,海鸥们就飞来了。
师:一呼一应,配合默契。
生3:我感觉海鸥和老人很亲密。哪个句子写出了他们很亲密?你能读出老人和海鸥的那种亲密感吗?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的脑海里有没有这样的一幅画面:
老人一边放着饼干丁,一边呼唤海鸥们,一两只海鸥飞来了,吃得很快,老人会_______________,海鸥______________;更多海鸥飞来了,吃得更快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海鸥_______________;海鸥们吃得心满意足,老人______________,海鸥___________。
师:就是这样,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照他的节奏起起落落(动作演示),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出示ppt)
师:在这里,“有声有色”是指什么?
师:是啊,碧水蓝天,白鸥飞舞,叫声、呼唤声此起彼伏,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4:和谐、美好、默契。
师:你们能读出美的感受吗?(指名读,再齐读)
师:如果我是翠湖公园的游人,此时我一定已经被这样和谐美好的场景深深吸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品析课文不能是干瘪无味的单方面灌输,而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师需要寻找到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悟文章的感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要求,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准确分析学情的前提下,对当前语文阅读提问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职初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研究——以海城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课题编号:2017C10)的研究成果,结题号:2018-444。
作者简介:梁伶雅(1985— ),女,广西北海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多次获得各类市级赛课评比一等奖,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