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体系结构初探

2020-04-20 04:48冯爽王永滨曹轶臻
关键词:体系结构协同主体

冯爽,王永滨,曹轶臻

(1.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4;2.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4)

1 引言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不仅关系到媒体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更是关系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执政的现实课题。2019 年 1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概念。“四全媒体”是对当下媒体形态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对媒体发展特质的精准凝练,也是媒体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

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的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媒体信息传播环境和传媒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内以今日头条、抖音为代表的智能媒体快速崛起,视频媒体的内容监管及舆论引导面临更复杂的技术环境。国际上舆论博弈交锋更加激烈,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融合新平台成为必然选择[1]。面对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内容广泛化的复杂传播环境,媒体行业创建了种类繁多的融媒体服务模式及其技术支撑方案,但目前对这些服务模式及其支撑技术的描述缺乏概括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亟需从体系结构的视角,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建模、描述和分析,建立开放互通、协同演化的融媒体体系结构,指导各级各类媒体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差异化发展、协同性融合,并进一步形成科学合理、合作共赢的服务模式,打造“四全媒体”,从而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2 融媒体体系结构设想

融媒体体系结构设计从行业需求、典型案例、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出发,规范媒体融合过程中涉及的核心传播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融媒体环境下的多方主体的技术特征以及媒体融合规范体系的主体结构等内容,充分考虑技术发展方向,使融媒体体系结构标准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实现媒体融合的通用蓝图。本文提出的融媒体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自底向上分别是:网络互联层、内容兼容层、平台互操作层、协同应用层,以及利益共享层。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同层按照交互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这种分层结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促进标准化工作。

多家各级媒体机构可协同工作,形成媒体集群的盈利模式。例如影响力略小的媒体机构A将内容推送到影响力更大的媒体机构B,从而获取更多的流量。若将机构A的资源复制到机构B上,则海量数据消耗过多带宽,且存在版权问题。当两个机构协同工作时,机构A可将获取资源的过程进行解析,拆分成若干原操作,包括获取数据的命令和数据内容地址,将这些原操作逐层向下通过网络互联层传递到媒体机构B,机构B接收到操作命令和数据内容地址后,进行重构,从而将内容进行还原。在机构A平台上进行的投入,其收益是在平台B上通过利益的补贴和交叉捆绑来实现的,实现了资源溢价。

融媒体体系结构的各层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网络互联层。该层是为媒体提供网络服务的异构网络集合,该集合内的网络均能独立提供媒体分发传播服务,同时又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体系进行融合,按需提供对等质量的多样化网络服务,使媒体信息得以共享与传播。网络互联层的异构网络集合包括互联网、移动5G网络、物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等,为融媒体应用提供具有高速、可靠、实时、移动、超高容量、安全等特性的网络服务,带来更高质量的信息传输,同时也促使融媒体传播格局与模式形态不断演进。

内容兼容层。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多方主体需要在数据层面进行融合,以统一的规范方式交换媒体数据、元数据描述。该层主要梳理融媒体参与各类主体的媒体数据以及相关元数据在描述、转换、聚合、交互、存储等各个方面的兼容性问题,在网络互通层的基础上,提供规范的数据交换流程以及接口文件,避免资源的冗余存储和数据孤岛的存在。具体包括融媒体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数据表示、数据映射和数据交互等方面。

平台互操作层。该层通过定义良好的服务接口和接入机制将各种融媒体资源进行组合和连接,为不同媒体业务逻辑融合、资源共享提供支持,使平台间具备跨平台、跨领域的协同能力,使得不同的媒体系统和组织结构之间实现相互合作,协同工作,完成融媒体业务互相渗透和交叉融合。平台互操作层应实现媒体机构验证与授权、资源注册与发现、服务记账、资源访问接口等功能,最终目的是制定安全可靠、灵活自洽的交互机制,实现多样化融媒体业务的融合和互操作。

由于初始缺陷或环境的作用,作为结构主要构件的梁——钢筋混凝土梁或木梁等在服役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性能退化,并出现各类裂纹.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及疲劳往往导致裂纹扩展,使梁刚度和承载能力降低,最终发生破坏,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裂纹梁的加固与修复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课题.

协同应用层。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多方主体需要共同协调与合作,构成了一个行动者网络。在行动者网络中,任何一个行动者主体之间包含着各种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要素,行动者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2]。该层为媒体机构、自媒体、公共媒体服务提供商等多方主体提供协作共享的融媒体服务模式及运行机理,支持协同议程设置、协同推荐、关联内容生产、协同分发等应用,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完成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该层为上层利益共享层提供应用方法。

图1 融媒体体系结构

利益共享层。该层负责多方媒体机构的组织与控制,在媒体融合价值链上形成互利互补的合作共赢关系,最优化融媒体协作共享服务机制的效能。在由多方媒体机构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行动者的最终利益是通过自己与其他行动者的共同联动来实现的。不同的传播主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特有要求。例如主流媒体首要关注社会责任,自媒体则更注重经济效益。该层旨在通过多目标优化实现多方共赢。

3 融媒体体系结构优化目标

良好的融媒体体系结构需要经过不断迭代优化,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遵循媒体传播规律,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融媒体传播体系。融媒体体系结构的优化目标是使融媒体服务更可用、更公平、更可信,使融媒体服务模式有更具针对性的技术实现方案。

3.1 面向服务性能的优化目标

3.1.1 可用性

系统的可用性是面向服务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构建服务可用的融媒体体系结构应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体系结构中的网络互联层、内容兼容层和平台互操作层,其可用性体现在:多方主体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动态联盟,该体系结构能够支持多方媒体主体动态加入、退出,达到动态平衡以保证相关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发布,实现系统的可用性。优化时,例如可采用连续时间Markov链来描述多方主体在共模失效情形下的可用性。对于单个主体,设系统失效状态为状态0,系统可用状态为状态1,主体失效的速率为λ,从失效到可用的修复速率为μ,则描述系统动态平衡的方程组为[3]:

系统的可用性就是其处于状态1的概率π1。

第二,在体系结构中的协同应用层和利益共享层,其可用性体现在:在多方媒体主体共同参与传播时,存在不同类型信息的竞争性传播,通过使用一种信息去抑制另一种信息的扩散传播,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实现更加有效的舆论引导。优化时,例如可通过构建网络系统信息扩散的非线性动力学传播模型分析这种可用性。设A和B为存在竞争性传播的两种信息,IA(t)表示t时刻已经收到A信息并积极传播该信息的节点数量,IB(t)表示t时刻已经收到B信息并积极传播该信息的节点数量,S(t)表示未传播任何信息的节点数量,λ1、λ2表示A、B信息的传播率,δ1、δ2表示A,B信息的遗弃率,θ1、θ2表示A、B信息的置换率,则信息模型的传播演化过程可表示成微分方程,以IA(t)为例,其微分方程为[4]:

3.1.2 公平性

公平性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这里的公平性指各主体共治共享,实现资源分配公平与利益公平。优化时,例如可以应用博弈论分析实体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其中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指任何一方采取的策略都是对其余所有方采取策略组合下的最佳对策。针对多方主体不同的价值倾向,采用纳什均衡计算理论,通过动态博弈等分析方法,优化融媒体协作共享服务机制的效能。

3.1.3 可信性

信任是正式契约之外的另一个联盟治理机制,对联盟治理具有重要影响。融媒体的可信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可信和主体可信。融媒体服务平台汇聚了多方主体协作与资源共享,内容可信是保障平台提供持续有效服务的关键。优化时,例如可以通过研究融媒体内容标识和可溯源服务验证机制,以达到对融媒体内容的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持久、一致、完备)识别和确认,为融媒体内容可信提供源头把控机制。良好的主体信任机制将确保主体间协同化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协作主体的动态信任评价模型,动态收集用户历史行为数据和主体特征等相关因素和客观证据的变化,为协作主体信任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2 面向服务模式的优化目标

3.2.1 服务模式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信息传播格局与生态重塑,推动了媒体服务范式更新。中央厨房、县级融媒体都是融媒体时代产生的新的媒体服务模式。对这些新兴服务模式的抽象分析,有助于探索多方媒体主体的价值共创途径,寻求各类媒体的协同发展。

融媒体服务模式可以简单的用一个六元组表示:

SM=(S,B,C,2,+,*)

其中,S代表资源,B代表各类媒体,C代表用户,2代表信息传递,+代表汇聚,*代表融合。

我国现有两种典型的融媒体形式,一是中央级融媒体,其常采取的两种服务模式为中央厨房和内容聚合分发;二是县级融媒体,其主要特点是省县联动、县政务和公共服务资源融入。

(1)中央厨房式:中央厨房是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其理念为“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通过对多种新闻素材的全面开发,面对不同媒体予以相应输出,能够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大降低资源浪费,并且提升新闻产品产出效率。其服务模式可描述为:

*B2*S2*C

即通过将各类媒体、资源、用户进行融合,在集中统一的生产调度平台上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编辑、多频道栏目播出。

(2)内容聚合分发式:通过对优质媒体内容的汇聚、风控、分类和分级,全面提高内容产业从创作源头到内容消费场景的全链条效率,为自媒体、创作机构和社会创作力量提供内容聚合分发业务的服务功能。其模式则可描述为:

*S2B2C

即立足于内容聚发,将资源进行融合后,传递给媒体和用户,助力全民共享内容红利,共建价值内容生态圈。

(3)县级融媒体式:充分整合基层媒体资源,发挥各类媒介的优势,盘活基层舆论文化阵地,使党和人民的联系能更通畅,更紧密,县级融媒体平台可看作是一种“全效媒体”。其服务模式可描述为:

(*B+*C)2C

即,支持省市级和县级媒体联动,融合用户,形成“政务+民生”的服务平台。

3.2.2 技术演进

融媒体产品的生产过程、传播过程与价值实现过程是媒体受众和多方主体对象直接或间接参与完成的,这些主体的生产服务流程、价值认同存在着差异性。例如在中央厨房模式下,提供融媒体服务的核心主体是主流媒体;在内容聚合分发模式下,自媒体提供很多服务资源;在县级融媒体模式下,提供融媒体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媒体服务提供商。无论是哪种融媒体服务模式,都基于多主体共享资源供给、数据应用和技术支撑的协作,图2示意了各类型主体合作提供融媒体服务的协同过程,图1示意了实现这种协同共享需要的各层次相关技术。

图2 融媒体多方主体协同过程

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开拓着媒体的边界,也将催生众多融媒体新型服务模式。这些新型服务模式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融媒体体系结构需要支持技术的迭代,从而将融媒体服务做到更优。例如,网络互联层可兼容多种类型的网络,并且能够融合未来新型的异构网络,包括支持5G新型网络架构,实现全程媒体服务模式;支持5G广播网络,实现面向泛在移动环境媒体数据融合;支持海量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加入,达到万物皆媒的境界,助力全员媒体、全息媒体的实现。内容兼容层可基于VR/AR、超高清4K/8K、多模感知的情感计算等技术支持全息媒体服务模式。平台互操作层可基于微服务、混合云、海计算、雾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支持全效媒体服务模式。

4 结论

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融媒体传播体系。本文从行业需求、典型案例、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出发,以服务的可用性、公平性、可信性以及服务模式实现的技术演进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层次化、开放的融媒体体系结构构建方法,试图为媒体融合过程中多方主体协作共享的实现提供一个基本的参考框架。

猜你喜欢
体系结构协同主体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PPP工程采购模式的工程项目合同体系结构研究
何谓“主体间性”
足球机器人并行行为组合控制体系结构分析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