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男
【摘 要】“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瘙痒性皮肤病因反复发作、瘙痒难耐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皮肤病的调护及预防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治未病;瘙痒性皮肤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111-01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后经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完善,提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指导思想,总结其方法主要包括食疗、引导、针灸、贴敷、汤剂等[1]。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皮肤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具有瘙痒特性的一大类疾病如慢性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以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为皮肤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1 未病先防
1.1和饮食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中医养生当以食为本,饮食有节。《金匮要略》 共用药150 味,其中食用性中药29种;共198方,食用性中药配伍组方达141方,占71%,其中广泛的应 用了生姜、大枣、粳米、百合、鸡蛋黄、獭肝、赤小豆、小麦、蜀椒、羊肉、桔梗、葱、盐、酒、薤白、豆豉、饴糖[2]。治病亦应先调理脾胃,先食后药,即《本草纲目》中药食同源的思想。银屑病患者可长期服用健脾利湿或轻清凉润之品;易患湿疹、素体痰湿较重者可长期服用薏米赤豆煎:薏苡仁30 g,赤小豆15 g煎汤以健脾利湿;易患过敏性疾病的特禀质人群较适合服用百合、马齿苋、大枣、黑豆等归肺脾肾三脏,具有益气固表、凉血消风功效的药食[3]。
1.2慎起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体应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起居,动静结合。“风为百病之长”说明风邪瘙痒发生的重要原因,风邪夹杂寒、热、湿等邪气又会引起瘾疹、风热疮、湿疮等病症。风胜则燥, 易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出现面游风、风瘙痒等病症。故应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适当运动以促进阳气的生发。
1.3畅情志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现代研究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变化对皮肤的影响极大。当精神受到创伤、心情抑郁、压力过大并长期受到刺激时,可导致自主神经失衡,影响皮肤营养,降低皮肤免疫力而发生一些皮肤病[4]。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面临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引起紧张、焦虑情绪,也使神经性皮炎、斑秃等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多数皮肤病瘙痒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造成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5]。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丰富业余生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用药时可酌加郁金、香附、远志、五味子、合欢皮等养心疏肝健脾之品。
2 既病防变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即强调早期干预,控制病情发展。正如仲景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火所致的瘙痒性皮肤病以养血柔肝、清肝泻火为主,同时不忘顾护脾胃。另外传统刺络放血和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等作用,用于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止痒效果。唐春蕾[6]等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主穴: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风寒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证加孔最、大抒;胃肠湿热证主穴去大椎、曲池,加梁丘、内庭;气血两虚证加关元、气海、中极;冲任不调加伏兔、三阴交。结果总有效率86.3%。症状评分、血清总I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3 瘥后防復
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饮食调护应适当补充营养,但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在疾病的缓解期,我们提倡膏方进补、三伏贴配合运动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复发。膏方根据病人不同体质,不同病机有针对性的组方用药,药效缓和持久,更能体现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病后防复的思想。“三伏贴”也叫做“三伏灸”,是祖国医学中最能体现冬病夏治理念的治疗方法。在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借助药物辛温助阳、散寒祛湿的药性将人体的阴邪外驱,冬病夏治三伏贴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和“治未病”的理念[7]。“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润肤养颜,延缓衰老。
总之,随着“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在中医皮肤科临床诊治中的指导地位愈发突显,值得重视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纳新,李印东,田学建.《黄帝内经》“识未病”之“道”思想探骊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96- 100.
[2] 张立君,王兰书,等.从当归生姜羊肉汤看《金匮要略》对中医食疗的贡献[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2):79-80.
[3] 杨洁,刘景峰.从《本草纲目》论 8 种偏颇体质之饮食结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 151-153.
[5] 严 妍,叶建州, 滕 超.治未病思想在中医皮肤病防治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7):45-48.
[4] 王红,陈宏.皮肤病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C] //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64.
[6] 唐春蕾, 刘新国, 刘丽君.针刺治疗慢性尊麻疹80例[J].中国针灸, 2005, 25(4): 252-252.
[7] 孙 平,李廷恩,等. 潘小红教授谈“冬病夏治三伏贴”与“治未病”[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