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东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004-01
小儿哮喘即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诊疗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病变,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多种细胞及其组分导致的慢性气道炎性改变相关,患儿主要以咳嗽喘息、胸闷气促等为常见表现,多由外界致敏物质刺激诱发支气管高反应性,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一般在凌晨或夜间发作,部分病情较为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征象,表现为口唇紫绀、高调哮鸣音,若未给予及时干预,将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伴随环境问题的突出,小儿哮喘的发病率呈现一定的升高趋势。目前诊疗中针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多以药物干预及控制为主,过敏原免疫治疗是目前小儿哮喘诊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属于抗过敏疗法,能够有效改变小儿机体哮喘相关免疫球蛋白介导,过敏原免疫治疗主要有舌下及皮下两种给药方式,其中皮下给药患儿需要频繁接受注射治疗,且存在一定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的缺点,故而诊疗中普及率较低。本文主要结合小儿哮喘的发生机制,就免疫调节剂在小儿哮喘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与价值进行介绍分析。
1 小儿哮喘的发病原因
小儿哮喘主要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及混合性哮喘三类,其中外源性哮喘的发生与过敏原接触相关,患儿首次接触过敏原时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在再次接触过敏原后,会对支气管产生刺激并释放相应介质,传导至支气管平滑肌诱发支气管痉挛,继而导致哮喘的发生。内源性哮喘一般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导致的气道反应性升高,从而诱发咳嗽、痰液增多等症状。混合性哮喘即内源性及外源性哮喘前后或共同作用导致的。
2 小儿哮喘的发病机理
小儿哮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因素相关,诊疗中发现,小儿哮喘患儿伴有一定的家族史,而近年来伴随环境问题的突出,雾霾、吸烟、尾气排放、装修污染、尘螨等均为常见过敏原,同时反季蔬果、海鲜河鲜等等也有可能诱发小穿暖的发生。而针对这类致敏源,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哮喘的发生、发作直接与自身免疫功能相关,患儿在发作前、发作过程中多伴有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的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3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过敏原免疫治疗在小儿哮喘中应用较广,一般适用于接受药物治疗、环境防控后效果未达预期甚至无效、出现较为严重的药源性不良反应、期望缩短临床治疗周期的患儿中,同时在过敏原暴露后出现显著临床症状的患儿也考虑开展过敏原免疫治疗。
过敏原免疫治疗的开展基础是过敏原的特异性,故而需要掌握患儿详细病史、过敏原检测史,从而有效正确与小儿哮喘相关的过敏原。开展过敏原免疫治疗需要结合患儿具体的生理状况,做好诊疗受益与风险的评价,实现针对性选择及个体化治疗,从而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下述:
3.1 中药
银杏叶、槐杞黄提取物相关的补益类中药在小儿哮喘治疗方面的效果较好,其中银杏叶提取物有助于缓解患儿机体气道炎性反应,改善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提升气道完整性,避免气道重塑过程,还兼具抗炎、清除自由基、抗过敏等药理效果。槐杞黄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过敏、双向免疫调节功能,在缓解气道高反应性、抑制肥大细胞功能、降低IgE水平方面具有突出效果,有助于改善机体免疫水平。
3.2 化学合成类药物
3.2.1 转移因子:转移因子属多肽物质,为小分子物质,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来源是具有细胞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转移因子能够直接于淋巴系统发挥作用,提升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哮喘的发作。一般经由口服给药,具有给药剂量小、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势,口服给药不会对胃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造成破坏。
3.2.2 匹多莫德:以吡酮莫特为主要化学成分,匹多莫德为人工合成的免疫调节剂,能够对机体的正常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产生非特异性刺激效应,从而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一般在小儿哮喘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给药,有利于提升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哮喘的复发率。
3.3 微生物制剂
3.3.1 多糖类:多糖类即十个以上的单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其衍生物也属多糖类,在抗氧化、免疫调节方面的效果突出,临床常用药物有香菇多糖、卡介菌多糖,通过促进机体体液免疫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在小儿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率较高,在控制气道炎性反应、抑制气道高反应性方面的效果突出,能够有效改善小儿哮喘患儿的肺功能。
3.3.2 卡介苗:是诊疗中应用历史悠久的用于预防哮喘的疫苗,应用于小儿哮喘患儿中,能够有效调节机体Th1/Th2细胞,对Th1免疫应答产生促进作用,Th2免疫应答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缓解气道重塑过程,但目前临床使用存在一定的争议,有部分临床研究对其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存疑。
3.3.3 细胞溶解产物:为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八类细菌溶解产物组成,在调节机体炎性介质分泌、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效果较为突出,同时能够有效抑制機体IgE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