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
看到小赵推开门进入诊室的时候,我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微胖略显笨拙的女生,可听了她的经历之后,我不禁讶异于她的毅力和勇气,也不禁感慨,当“吃”演变成了一种负担后,我们的身心健康或许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开始这位二十岁出头的姑娘还很羞涩,并没有将她的故事详细告诉我,只是跟我讲“最近心情很糟糕,对于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兴趣,高兴不起来,不知道生活是为了什么,睡眠不好,很容易醒,吃饭有时吃很多停不下来……”由于留意到她的身材,我格外关注到她最后提到的“吃饭”问题,因此在我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询问之后,才对她的故事有了稍微全面的了解。
原来到精神科就诊的的起因是小赵与男朋友的分手。小赵告诉我,她现在已经是瘦了将近50斤了,身高1米65的她体重最重曾达到200斤,体重减轻了这么多是因为男朋友的家人对于自己的体形不满意,小赵一鼓作气报了个塑形训练营,3个月的时间体重减轻了40多斤。减肥是成功了,可是男朋友最后还是提出了分手,小赵说自己一下子不知道减肥是为了什么了,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所以有了前面描述的症状。情绪一上来就开始暴饮暴食,有时吃的量是正常的两倍甚至更多,并且在短时间内吃很多零食,蛋糕、薯片、饼干、奶茶等,什么都吃,感到无法控制这种吃的欲望,一直吃到肚子难受想吐为止,吃完又会感到非常后悔自责,想要改掉,但是下次还是会吃。她告诉我说不想自己的减肥成果荒废,吃完有时会抠吐,有时剧烈运动。听到此处我大概了解了小赵故事的前因后果,并且对于小赵的病情有了初步的判断。
小赵出现的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身心疾病—神经性贪食,属于进食障碍。谈起进食障碍,大家可能更多了解的是厌食症,对于贪食症了解甚少,今天我们侧重于介绍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是最早被识别和标注的进食障碍的一种,典型症状是自我有意识地主动限制进食量和种类,造成显著的消瘦;而神经性贪食最初被认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是一类不加控制的厌食症,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贪食症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神经性贪食与神经性厌食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很多贪食症是由厌食症发展而来的,而贪食后又可能重新出现厌食的表现,或者贪食后为保持过低体重而采取一些补偿手段。那么,是不是“吃得多”就是贪食症呢?是不是“胖”就有贪食症呢?神经性贪食究竟有哪些表现呢?我们来一一揭晓。
正如案例当中小赵姑娘的症状,神经性贪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1频繁的暴食发作,这种暴食常常随着不愉快的心情而发生,几天一次甚至一天几次,这种暴食的量是正常的数倍并且进食的速度很快,吃的东西多数是平时严格控制的“发胖”食物,伴有强烈的失控感并且常常掩饰自己的暴食行为;
2暴食后有抠吐,过度运动,禁食,滥用泻药、灌肠剂、利尿剂及减肥药等抵消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
3对于体重和体型的关注,大多数贪食症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也有些体重过低,但他们仍对体重或体型感到不满,关注自己的吸引力,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4突出的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容易产生愤怒、焦虑不安、抑郁、孤独感、自责等不良情绪,患者常常对发胖有恐惧感、对暴食有失控感、腹部胀满时有痛苦感、诱吐后有愧疚感、对于贪食产生自责。这些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又加重暴食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容易罹患抑郁症,甚至采取自残、自杀方式寻求解脱。
此外,除去上述的心理行为方面的表现,神经性贪食症还伴随着突出的躯体并发症。首先,大量进食可能会出现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等,频繁的暴食后呕吐导致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綜合征,进食的不规律会导致便秘或腹泻等;其次,神经性贪食患者容易出现皮肤和头面部无痛性肿胀,并且贪食与呕吐常常导致代谢紊乱、心脏功能异常、雌激素水平降低、月经周期不规则及生殖能力下降。
那么,人们又为何会得这类疾病呢?关于进食障碍的病因,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且统一的发病模型,通常包括遗传素质基础等生物学因素及一系列环境因素,均可能影响进食障碍的发生。就像小赵一样,当您或周遭有亲人或朋友出现了上面的一些问题,应及时到营养科、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这类进食问题需要专业人员的治疗和帮助。
在本案例中,我建议小赵进行营养科治疗,建立一套规范的饮食计划,减少节食的发作频率及由此引发的暴食和清除(如催吐等方式),到相应科室治疗躯体并发症。对于贪食患者的情绪症状,已有证据表明抗抑郁药物是有效的,我就针对性地给小赵开具了氟西汀。此外,我建议小赵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改变负性认知,改善情绪。经过系统的综合的治疗,小赵慢慢摆脱了“贪吃”的困扰,恢复了原来的自信与乐观。
俗话说“能吃是福”,但当“吃得多”俨然成为一种负担困扰着你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要记得有这一类身心疾病,表现正是“吃得多”。此时,一定要到相关科室及时就诊,避免不良后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