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作为从事进食障碍诊疗的精神科医生,我经常听到患者说上面这些话。这些说法都反映出大家对厌食症的误解。
先来了解一下进食障碍,这是一组以进食态度和进食行为异常为表现的心身疾病。进食障碍患者虽然表现为进食行为异常,但却没有口腔或胃肠道疾病的生理原因,病因的核心在心理层面。
神经性厌食症也称厌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以过分关注体重和体型,刻意维持低体重为主要特征。
由于病因不清,厌食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其核心症状是怕胖及对瘦的过度追求,导致体重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和生理损害。厌食症患者即使已经存在营养不足也毫不在意,通常会通过限制食物摄取,增加消耗来维持低体重。限制摄入的方式,可能是减少进食量,也可能是在食物被吸收之前就将其清除出来,如自我诱吐、服用泻药等。
除了热量和营养减少带来的营养不足和低体重,不合理的食物清除行为也会带来电解质紊乱、脱水等人体内环境的改变,引发心律失常等急性事件。频繁的暴食和呕吐也可能诱发胃穿孔和急性腹膜炎,严重暴食者甚至会因胃破裂而死亡。
更要注意的是,厌食症的共病率很高,可能会共病强迫症、人格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不仅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根据国外的流行病学数据,厌食症的患病率在所有精神类疾病中并不高,甚至低于贪食症和暴食症的患病率,但厌食症给患者造成的心身痛苦和社会功能缺损,以及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却很重。厌食症也是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标准化死亡率为5.9%。
被厌食症困扰的患者,每天深陷在纠结、自责、懊恼中无法自拔,如同戴着脚镣生活。不同于饮酒、吸烟、玩游戏等,进食是每个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当每天都要纠结于这种基本生理需求时,患者的痛苦不言而喻。此外,为了帮助患上厌食症的家人,一部分人放弃自己的工作,甚至有因此出现精神问题的案例。
尽管厌食症的病因和机制不明,但我们通常使用危险因素来描述。厌食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行为因素。具体如下:▲如果家庭成员患了厌食症,个体患病的概率更高。
▲女性厌食症更高发,其患病率为男性的10 倍。
▲强迫性人格特质突出的群体更容易发生厌食症。
▲父母存在饮食问题、存在同伴压力(比如校园欺凌)、存在创伤史、特殊的文化氛围、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体更易发生厌食症。
▲特殊职业群体,如运动员、舞蹈演员等,患厌食症的风险更高,因为他们对体重的标准要求更严格。
▲童年期的负性事件也会导致厌食症的发生。社会经济地位高、对子女要求更高的父母,如果缺少对孩子的认可,也容易引发孩子得厌食症。
由于厌食症高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所以,医学治疗现在越来越强调家庭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首先,要理解厌食症是一种疾病,具有生物学的部分。我们无法控制它养不良是最先需要干预的。厌食症常常伴随藏饭、拒绝主食、过度运动、嚼吐等行为问题,营养治疗过程中这些行为尤其突出,而合理的行为矫正措施可以减少和消除这些行为,进一步减少疾病对厌食症患者生活的影响。
在厌食症患者的营养不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对治疗的抵触减少时,心理治疗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心理治疗包括个别心理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虽然厌食症很頑固,但它的治愈率很高。
欧洲的有关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厌食症患者会完全康复,三成以上的厌食症患者能得到缓解,而且这个数值近年来还有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正视厌食症,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