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霞
在心理门诊遇到一位母亲,她觉得自己的女儿最近有些奇怪,经常会不停地吃东西,体重也迅速增加。昨天看着饭桌上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说了一句“你看看你都胖成什么样子了,还吃!”女儿瞬间流下了眼泪,回到自己的房间。这位母亲害怕自己的言语对女儿产生心理影响,所以来心理门诊咨询一下。在我的建议下母亲把女儿带到心理门诊,女儿讲诉了她最近几年的经历。
她讲诉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人,平时学习成绩也比较好,考上大学后也非常的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因为入校后自己各方面表现优秀,所以信心百倍地参加学生会主席的竞选。本以为自己稳操胜券,没想到却落选主席之位,成了副主席。最初虽心有不甘,可还能积极参加学生会的活动,但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力差,什么也不如别人,什么事情都做的不好,再后来就辞了副主席的职位。本以为无官一身轻,可以恢复正常的学生时代生活,但没想到的是,连平日的学习、人际交往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进而发展成不愿见人,不愿出寝室门,每天就躺在宿舍里,让室友给自己带饭。后来她发现吃东西能让自己心情变好,所以就买来各种零食。再之后就连米饭她都觉得好吃,越能饱腹的食物越喜欢,面包、饼、豆包等,在别人眼里被看成“主食”的食物,常常是她日常的主要“开销”。日积月累,虽然吃东西能让自己心情变好,但体重也一路飙升,她开始讨厌照镜子,厌恶自己肥胖的身体,开始回避与人交往,后来干脆请假回家。但是在家里依然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控制不住吃东西,吃完后又觉得自己会更胖,厌恶自己,责怪自己。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连父母的眼神、言语都能变成致命的打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她困在其中,难以自拔。所以当妈妈说带她来看心理医生时,自己也觉得非常有必要,想早点摆脱这样的困境。
当她讲诉完自己最近的经历后,我们一起制订了治疗计划。治疗方案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步服用抗抑郁药物帮助患者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同时利用服药初期抗抑郁药影响胃口的副作用帮助患者减少对食物的欲望,从而打破心情不好就想吃东西的状况。
第二步每天规律运动。第一次就诊后,她办了一张健身卡,每天到健身俱乐部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始健身计划,管理体重。
第三步心理咨询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接纳自我,重建自信等。
经过一段时间,通过服药患者情绪明显改善,从内心已经摆脱利用食物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状况;通过运动,体重开始下降,越来越趋于正常,坚定了自己能恢复健康的信心;通过心理咨询,患者宣泄既往在学校遭受挫折打击后的挫败感以及体重增加后的自我否定、自我厌恶感受,重拾往日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向往交朋友,向往新生活,并计划近日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希望通过本案例能让大家熟悉什么是“暴食障碍”,在自己或家人朋友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主动到精神心理门诊或醫院求治,早日摆脱疾病困扰,减少因体重上升继而产生的并发症。另外,体重改变(增加或减少)也出现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当中,所以当短期内体重发生改变时,不妨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进一步评估病情,及时治疗。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诊断标准,案例中的女孩其实是患上了“暴食障碍”。
反复发作的暴食,是必须定义为在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1次。一次“暴食发作”定义为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进食,食物量绝对大于大多数人在相似时间段内和相似场合下的进食量。一段“固定的时间”指的是一段有限的时间,通常小于2小时。出现过量的食物消耗必须伴有失控感,才能认为是一次暴食发作。失控的指征是一旦开始就不能克制进食或停止进食。暴食必须表现为显著的痛苦和以下特征中至少满足三项:进食比平常快得多;进食直到感到不舒服的饱腹感;在没有感到饥饿时摄入大量食物;因进食过量感到尴尬而单独进食;进食之后感到厌恶自己、抑郁或非常内疚。有暴食障碍的个体通常对他们的进食问题感到羞耻并试图掩饰症状,暴食通常秘密进行或尽可能不引人注意。最常先于暴食障碍出现的是负性情感,进而出现负性评价和烦躁等。因为暴食障碍不被大家所熟悉,加上暴食障碍患者行为常常比较隐秘,回避他人,能主动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或医院求治的患者少之又少。
希望通过本案例能让大家熟悉什么是“暴食障碍”,在自己或家人朋友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主动到精神心理门诊或医院求治,早日摆脱疾病困扰,减少因体重上升继而产生的并发症。另外,体重改变(增加或减少)也出现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当中,所以当短期内体重发生改变时,不妨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进一步评估病情,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