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杂文为思想解放、改革开放鼓与呼。当时可谓杂文发展的兴盛时期,全国很多家报纸都有杂文栏目。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杂文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栏。当时今晚报读者评报活动,几乎每期的“读者评好稿”中都有副刊的杂文。可以说,当时的杂文是读者心中一座民主、科学、法治、正义的丰碑。
前不久逝世的著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先生上世纪50年代以组诗《到远方去》闻名文坛,上世纪80年代转入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杂文写作,他站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大潮的前沿,创作了大量的杂文精品。他生前在《今晚报》副刊发表过多篇杂文。当年“今晚副刊”的《三家言》栏目,他是主要撰稿人之一。邵燕祥的杂文既“好看”又“好用”——当然,这是我作为编辑的一家之言。
1999年10月,在杭州召开“全国首届杂文编辑研讨会”,我在会上做了《肝胆篇的三宽》的发言。当时,很多名家到会。如曾彦修、冯英子、何满子、牧惠、邵燕祥等人。会前,我设想在副刊创办一个《三家言》杂文栏目。杂文多是千字,但其灵魂也就是一二百字。如果邀请三个名家,每人二三百字,所占篇幅也不大。精粹精彩,肯定好看。正好借这次研讨会组稿,与会杂文名家都很支持我这个建议。
近日,我打开当年《三家言》杂文栏目的剪报本,重读了里面的一些文章:谢云、黄一龙的有些杂文最短的才六七十字,吴若增还有四十多字的小文,短小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回想当年那段时间,每当刊后,《三家言》文章很快就被外地报刊转载,可见其影响。
邵燕祥先生的杂文“好看”表现在举凡社会热点、民生、历史,都有他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视角。他致力于新时期的启蒙,倡导民主与科学,力倡改革开放,呼吁人们解放思想,痛批封建专制,批左、批愚、批腐败,为民主、科学、法治、人性化立言。
我有一个编辑理念,编发文章要让读者“够着点儿”。所谓“够着点儿”就是让读者跷着脚读,读者都知道的老生常谈和司空见惯的道理,就不用重复了,要多在社会发展前沿方面做文章。邵燕祥先生的杂文常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显示了理性批判的深度,体现了一位杂文家独立思考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特质;因之,吸引读者。他的杂文能带着读者去思考,让读者享受到阅读犀利杂文带来的精神快感。
拨乱反正,打破思想禁区,杂文是利器。在“今晚副刊”编了多年杂文,我认为,杂文没有不能说的话题,关键是怎么说。这体现了杂文家的创作艺术。邵燕祥的杂文“好用”,表现在分寸把握极好,因时,因报,拿捏到位,笔至意到,读者自会心领神会。杂文尖锐容易惹事,但邵燕祥先生的杂文,从没沾上风波。他的杂文具有独家特色或者称为风格。有些像是街谈巷议的老生常谈,里面常夹杂一二句“怪话”或“闲话”——但“闲笔”不闲,颇具真情真意。而有些杂文,文中突现短句,初看与文似无关联,实则借机生发,自有新意。2000年2月《三家言》栏目中,邵燕祥写的《趁明白收摊》一文,全文仅三百多字,文章中间有一段“小时候,在我投身革命以前,就向报刊投稿,就是当一个自由撰稿者或曰自由撰稿人”……紧接着写道“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卖文为生,其实与摆摊儿无异:弄点日用杂品或旅游纪念品的兜售,这就是我的营生吧。要不就像代写书信,不过我不是给某一个具体人代言罢了”。为何要“趁明白收摊”呢?文中提到,作者与九叶派的老诗人杜运燮、郑敏聊天,“有感于杜运燮的诗集题名《晚稻集》,我说:‘你们的“九叶”已成“晚稻”了。不记得是谁开玩笑说:‘再出书就该叫“拉秧”集了。”到此,作者笔锋一转,写道:“瓜菜之‘拉秧,是成熟,是结果,但也与集市上的‘收摊儿相去不远。”由此,作者认为“趁明白收摊儿”不失为明智之举,“胡昭(原文中提出此话题的诗人)此语,含义广被,实在非常警策”。
其文末的短句言简意赅,读者自会理解其意。邵燕祥先生在寄此稿中附有一信。信中说:“‘趁明白收摊儿,曾想提一下叶利钦,后想算了,一提到政治人物,便‘敏感了。”此信可以看到邵燕祥先生对杂文“度”的严谨把握。胸中纵有风云,下笔仍需节制。从历史角度看杂文,迈小步不停步也是进步。
邵燕祥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出版诗集、詩评诗话、杂文随笔集、序跋集、人生实录等著作百部之多。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邵燕祥先生生前写过的一句诗,也是他一本随笔集的书名,可见他的喜欢;这是杂文家对社会的希望,也是浩荡的世界潮流所向。
摘自《今晚报》202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