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淳艺
“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我们科技发展的水平。”2020中国科幻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前夕的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提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多年来,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的话题反复被提及。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曾会同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全国九个省(市)72所中小学进行了一场关于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的调研,测评总分为80分,参与调研的孩子们平均得分仅29.97分,未达及格线。
如今,李凌己校长提出“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则是基于在这些年参与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评审,以及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无独有偶,去年上海市中学生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中,许多孩子对未来的想象还是“会飞的汽车”“缩小的饼干”,似乎现代科技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担任活动评委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丁子承感叹,“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可孩子们的想象力水平还停留在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或叶永烈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
“想象力跟不上科技”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缘于功利教育。在应试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考什么才学什么,整天淹没在“题海”中,课余时间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孩子们可以说连想象的工夫都没有,何谈想象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青少年无暇获取科技前沿知识,自然不可能跟上科技发展。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科学由于不在考试范围,往往被一些学生和家长所忽视。然而,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所言:“虽然只有很少数学生最终会走上科学探索之路,但科学作为人类主要思考方式之一,对大多数从事其他职业学生的成长也大有帮助。”
同样是基于功利思维,我们的教育形式也更多停留在知识灌输,缺乏对于学生好奇心的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在现实中,老师往往重知识传授、轻想象力培养,标准答案更是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创造力。曾经有一道考题,题目是“雪融化了之后是什么”,一个孩子答“春天”,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却被老师判定错误,因为标准答案是“水”。青少年因好奇而引发的兴趣就像小树苗,本应在呵护下茁壮成长,但在这样一刀切的修剪下,小树苗成了千篇一律的盆景,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就包括“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作为推动国家创新的未来,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水平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摒弃应试思维,改革教育方式,给孩子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能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这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杨贺勤荐自《潮州日报》2020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