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精微设计

2020-04-18 23:30范涛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象征

范涛

【摘要】研究者将三层级解读理论融入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进行教学精微设计,引导学生厘清文章抒情脉络,理解象征这一表现技巧,启发学生评鉴文章阳刚而张扬的语言风格,把握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

【关键词】《白杨礼赞》;三层级解读理论;象征;语言风格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

二、教学目标

1.把握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评鉴文章阳刚而张扬的语言风格。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从标题看,文章的内容是礼赞白杨树,白杨树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值得作者去礼赞?

【思考路径】

1.圈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见表1)。

2.比較表1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五处表达礼赞的句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答案显然是不能。这五处直抒胸臆,从“那”到“这”,从“实在”到“绝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由远及近,赞扬语气越来越坚定,感情也越来越强烈,对白杨树的情感不仅是赞美,还有崇敬。这就是“礼赞”。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不平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学生由此产生对白杨树“不平凡”这一特点的关注,从而把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文章的抒情线索。

3.除了直接赞美的句子以外,文中还有哪些段落也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段看似描写黄土高原,实则以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五段则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部特征来具体展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段更是用多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从内在气质上细化白杨树的“不平凡”。

4.“不平凡”的仅仅是白杨树吗?

作者由树及人,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升华到赞美白杨树所象征之人的品质。在第七段中,作者用了四个“难道”,以反问的语气增强文章的气势。第一个“难道”启发读者思考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质出发,点明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抓住白杨树“傲然挺立”的特点,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从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后面的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笔者从标题人手,抓住白杨和礼赞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并对直接赞美白杨的语句进行比较,领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紧扣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让学生聚焦由树及人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在层层推进中深入学习象征手法。

(二)解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的农民而要通过赞美白杨的方式进行?

【思考路径】

1.聚焦第五、第六段,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表现白杨树外部形态特点的词语(见表2),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

2.为什么白杨树的外部形象特点会让作者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白杨树与农民、哨兵之间有什么联系?

白杨树笔直的枝干给人以伟岸正直之感,紧紧靠拢的丫枝是靠紧团结的象征,片片向上的丫枝给人以力求上进的印象,光滑并泛出淡青色的树皮则流露出蓬勃的生命力,有一种坚强之美。所以说,白杨树外部形象折射出来的内在气质与北方的农民以及守卫家乡的哨兵身上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优秀品格极其相似。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本体)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象征体)的手法即为象征。在象征手法中,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读者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其相似点联系起来,达成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度把握。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之间除了内在精神的联系,还有地域的共性:作者所描写的白杨树长于黄土高原,北方军民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也在黄土高原。礼赞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是赞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更是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抗日军民。

3.在第九段中,作者将楠木和白杨树做比较,目的何在?

在教师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后,学生不难发现,作者说楠木直挺秀颀、贵族化,但赞美楠木的人们看不起民众,顽固、倒退。这正对应了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消极抗日的人们。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就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做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

作者并没有直接赞美北方军民,而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的挺拔、向上却极其平凡的特征,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有的抗日军民。这与此前学习的《落花生》《爱莲说》《我的小桃树》等课文一样,都采用了象征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象征手法是本文要重点破解的密码。在小学阶段,学生虽对象征手法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什么是象征”这一理解层面。笔者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知人论世”的方法,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以及怎样运用象征手法。

(三)评鉴:中国散文讲究含蓄内敛,如《背影》,但这篇散文却阳刚而张扬。作者在词语、句式、语段的使用以及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

【思考路径】

1.词语的选用。

文章用词阳刚而大气。一是形容词的选择非常贴合描写对象的阳刚之美。如写黄土高原时,用无边无垠突出其“大”,用坦荡如砥描写其“平”,用黄绿交错突出其“色”;再如用雄壮、伟大来形容黄土高原的风景以及带给作者的感受;又如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挺立等词表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二是动词运用精当,气势磅礴且富有动感,张扬而充满力量。如“扑人你的视野”的“扑”,“涌起来”的“涌”等。

2.旬式的选择。

(1)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

在句式变化中,长句可以使表达精确、严密、细致,读来气势磅礴,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短句句意简洁,节奏明快。而长短句的巧妙结合、自然和谐,使文章语句流畅又富有表现力,最大限度地展示语言的美感与张力。如课文的第七段,先用短句,点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简洁明快;再用长句,由树及人,点出其象征意义,抒发了对白杨的赞颂。

(2)感叹、反问、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如文章的第七段,四个以“难道”开头的句子,通过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通过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层层递进,情感步步深化。

3.篇章的谋划。

在谋篇布局方面,作者在开篇点题之后,转而用大段的文字描写黄土高原上的景象。看似偏离主旨,实则独具匠心。作者的意图是要把白杨树放在黄土高原这一雄伟壮阔的环境中来描写,既为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傲然挺立蓄势,也为文章的阳刚之气添彩。

4.情感的抒發。

不同于一般托物言志类作品的含蓄委婉,《白杨礼赞》直抒胸臆,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开篇就以张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点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并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和赞美之情。“不平凡”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赞美之情贯穿始终,感情炽烈,凸显阳刚之美。

【设计意图】《白杨礼赞》与本单元的《背影》风格迥异,尤其是语言风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对比,通过研析来评价语言的风格。这是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品位。这一环节从词语、句式、语段的选择以及情感抒发四个路径着手,让学生习得文本的真正价值。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抗战时期完成的一篇名作。作品托物言志,由树及人,借对白杨树的礼赞,热情歌颂了当时纵横决荡于华北平原的抗日军民,讴歌了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

释义层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要解决“读懂什么”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笔者从标题人手,抓住关键词“白杨”和“礼赞”,引导学生关注直接赞美白杨的语句,进而领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紧扣白杨树的“不平凡”梳理文章的脉络,领会作者由树及人的写作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一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初步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解码与评鉴奠定基础。

象征手法是本文解码层重点破解的艺术密码。基于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粗浅认识,笔者在解码层聚焦作者运用象征的目的与方法,先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白杨树这一本体与北方军民这一象征体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更在意二者精神层面的相似,即神似;再用资料助读的方法,补充写作背景,进一步领会象征手法的内涵。

本课难度最大又最有价值的是对散文语言风格的鉴赏。不同于常见的语言朴质而典雅、含蓄而蕴藉的托物言志类散文,《白杨礼赞》语言张扬而阳刚。因此,笔者在评鉴环节重点从词语、句式、语段的选用及情感抒发四个路径入手,引导学生由词语到句式再到篇章,逐层深入地评鉴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责任编辑:周彩珍助理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象征
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思考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安托瓦内特的悲壮宿命:《茫茫藻海》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姜夔词语言的风格及特征
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