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群英
摘 要: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为我国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思想困惑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而且有助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章通过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对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学生诵读经典的时间无法保障、诵读教学的方法与学生认知特点不符等问题,并提出开展多元化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构建科学评价机制的策略,旨在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背诵;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思想,对中华人民起着激励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诵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经典朗诵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研究与探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在经典诵读中融入传统文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顺利开展,还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全发展。笔者在总结了其中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经典”和“诵读”这两个词本身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自身认知不同,在教学中对“经典诵读”的理解会有所差异,这就导致教学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认为经典诵读就是对教材中古诗文的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经典文学的解读,希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诵读经典文学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会尽量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作品。由于不同教师对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的诵读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学的掌握程度出现差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经典诵读并不是一般指某些文学作品,主要是指利用中小学生的思维形成发展的关键期,让小学生阅读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从而调动和激发小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诵读经典的时间无法保障
目前,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有些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仍把教学重点集中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学习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即便一些教师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但由于不少学校没有单独开设与之相关的经典诵读课程,教师没法寻找更多时间来教学经典诵读,导致学生的经典诵读缺少连贯性和持续性。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经典诵读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接触这些经典作品后,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与思维方式。正是由于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无法保障,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使得经典诵读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诵读教学的方法与学生认知特点不符
小学生的语言理解和思维逻辑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经典文学中蕴含很多深奥的哲理,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开展诵读教学,会让学生在诵读时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烦诵读的心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学生选择诵读作品,很容易导致挑选的作品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其中含义,但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不得不诵读。学生以这种状态进行经典诵读,即便掌握了作品的含义,但没过几天就会全部忘记。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挑選作品时会更侧重知识方面,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影响了最终的诵读效果。
(四)教师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诵读效果
虽然经典诵读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经典诵读教学,经典诵读形式化问题非常严重,很多教师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诵读效果,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有较大的难度,经过努力完成阅读之后,如果没有得到教师正确的评价,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接下来经典诵读的开展。除此之外,教师过于单一的评价,很容易打击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接下来的经典诵读中积极性不高。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开展多元化活动,调动学生诵读兴趣
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并未发育成熟,僵硬地开展经典诵读很容易令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最终影响效果。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习惯,从而使传统文化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需结合本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课程安排情况,组织并开展各种经典的朗诵活动,提高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例如,猜字谜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在经典诵读中引入猜字谜活动,让学生领会汉字的趣味性,动员学生主动参加经典朗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诵读,指导学生背诵传统文化知识,并让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在诵读中的体会。通过小组诵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使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拓展学生阅读广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选出的,教师可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借助书中的古诗,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改革原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所有教材,找到适合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以此来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例如,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于谦的《石灰吟》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将其石灰高尚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此充分抒发了自己心中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在备课时,笔者深入挖掘该古诗,在课堂中结合诗句内容为学生介绍了作者于谦的人生经历,使学生对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从而令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在不增加学生经典诵读学习压力的前提下,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范围和知识广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历不同,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且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确保传统文化与学习中国经典的有效整合。此外,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学习中国经典的有效整合。教师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时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喜好,这样会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文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特别崇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教师便引导学生诵读《三国演义》,并推荐了几个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版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效率。为了让学生在诵读中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教师还组织开展了诵读交流会,学生分别上台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并说明理由。学生分享总结完以后,教师还为优秀的学生颁发了“诵读之星”的奖项,以此激励其他学生。通过阅读感兴趣的文学作品,随后又以恰当的评价方式进行激励,营造了良好的班级经典诵读氛围。
三、结束语
经过了数千年沉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优秀的精神思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经典诵读教学,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根植学生的心灵,为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娟.初探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学周刊,2020(28).
[2]李强,王启敏.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5).
[3]苏霞.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师,2019(S1).
[4]范国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