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君
随着一位沉迷“假靳东”视频的江西60岁粉丝黄女士被曝光,对于类似骗局的关注持续发酵,已经从一出偶发闹剧,牵扯出一群老人的情感问题。在日前刊发的一篇报道中,“假靳东骗局曝光后,我们问了19位大妈,仍有人坚信是真的”。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用嘲讽口吻或是一般的同情目光来对待新闻中的老人,并不合适。
从“假靳东”事件发展的脉络来看,公众对于受骗老人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波评论中,大多数网友将黄女士视为精神有问题的个案;细看黄女士的人生,大家开始渐渐“同情”这位历事颇多的老年人:她与丈夫缺乏交流,她的儿子只顾自己,有了智能手机的她,在与“假靳东”的交流中,把自己一生坎坷都告诉了对方。如若不是有后续的“出格”举动,她的家人似乎还应该感激“假靳东”,因为他花费大量时间不遗余力地陪伴屏幕前的黄阿姨,让她感受到温暖和贴心。
这样的关怀似曾相识?前几年,老年人沉迷購买保健品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老人的儿女往往总是既生气又无奈,想不通那么显而易见的骗术,自己的父母何以会上当。殊不知,保健品销售人员在推销前,往往先走进老人们的生活,耐心地陪他们说话,了解他们的病痛,通过“有效牌”和“感情牌”齐发,“有的放矢”地推荐保健品,这才有了“一推一个准”。很多老人坦言自己购买的原因,是销售人员比儿女都孝顺。
拥有了智能手机的老人们,他们依旧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孤独的存在。无论是独自生活的老人,还是在儿女家中承担起大量看似简单实则辛苦的工作的老人,年轻一代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陪他们交流。当他们在假明星账号下的评论里,不断发出的“孤独”“想念”“感谢陪伴”的字眼,这就是他们难得的内心释放,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讥笑他们?
无论是保健品销售,还是短视频小哥,其实他们的套路简单明了:通过多频次的互动为老人们带来了情感寄托,并日渐成为老年人对抗内心的空虚和孤独的一种方式。这时家人做了什么?他们大多生硬地告知老人“保健品不可能治病”,“靳东不可能陪着你聊天”。作为亲人,如果只想着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老人“清醒”过来,我们的用心甚至还抵不过骗子们的投入。因为,多少句说理,也比不了一句“姐姐,你看着岁数不大,满眼都是故事,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老人们并不容易。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工作,年老的时候要为年轻一代付出且不添麻烦,这是许多老年人的人生画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家人之间的关爱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只有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感受到被关爱,而不只是把他们当成带孩子、做家务的“老人”,子女、亲人才可能筑起他们和各色骗局间的“防火墙”。
值得一提的是,和发现孩子沉迷网络不一样,老人沉迷短视频,儿女们往往一开始并不知晓也不关心,而是等到造成经济损失后才引发关注。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子女到底是舍不得老人还是舍不得钱?
或许,我们无法接受老人被骗,也和他们一以贯之的“付出”形象有关。年轻一代中并不乏把明星唤作老公、一掷千金的追星者,他们就比沉迷“假靳东”的老人高明多少吗?为什么我们可以宽容年轻人,却“无法理解”老人们呢?
摘自《解放日报》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