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位“70后”作家,其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雾行者》让批评家方岩获得一个观察的(相对)端点,来整体评价路内小说。文章认为,正是对“文学青年”身份的某种意义上的坚执,为路内小说的主人公们打开了关于人的局限和可能、世界的无尽、文学的未完成态之间开放、往复的对话,并使《雾行者》成为一部建立在充沛的现实、历史体察之上的辽阔的精神传记。申霞艳文讨论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如何对现实、记忆、人物命运进行元小说式的“多重修改”,以展示时代的价值纷争、意义危机及多种可能性。牛婷婷文则试图揭示李锐书写“本土中国”的内在思路,认为一系列的中心/边缘结构,使李锐的“本土中国”呈现为一个并不具备“主体性”、对抗和差异性才是其价值所在的文学“异托邦”。
本期“作家观点”是个新栏目。作家读作家,总能读出学者——遑言普通读者——读不出来的机杼和意趣。本期乔叶读格非,对格非近期长篇小说古典意蕴的解读,皆从具体的情节与细节、物象与意象中来,体现出作为小说家同行的特殊敏感,也着眼于古典意蕴的现代性转换这一普遍性议题。林森读韩少功的《日夜书》,从标题入手,别有兴会地从“日夜”中读出韩少功赋予它的历史与现实、革命与日常、身体与精神、少年与老年,畸人与英雄等诸多象征内涵——一种老子式的世界存在的普遍样式。张悦然《较远的观察者》则更是通过品察大量小说经典,探入“视角”和“结尾”这两个小说创作学上的大课题,其对作家在两大课题上所面临的局限与突破、困难和挑战、失衡与平衡,以及最终的成败得失的细腻分析,无不体现出如鱼饮水般的感同身受。本刊常年给作协会员赠刊,相信作家们读到这个小辑不乏兴致,在此也欢迎作家朋友赐稿,贡献你们的阅读。
文学史栏目,李杨漫议“当代文学史”的边界与危机,重在从源头的“人民文艺”与当下层出不穷的文学新样式,阐述这一被纳入“新文学”谱系的当代文学在史观与史述上是如何遭受冲击,形成脱节、失语,作者也尝试做出自己的回应。付立松文考释京剧名戏《锁麟囊》与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的内在关联,揭示其创编者如何将王纲解纽之际京旗的整体命运转变投射到剧创之中,乃至于成为《锁麟囊》的隐形书写。姜荣刚文考论晚清“小说改良会”的创生,及与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互动,论述“小说界革命”的发生及其趋向,不是域外单面影响所致,而是中外改良者配合、变通、本土化的结果。郭彦娜文论述现代时期的《北京政闻报》这一法文报刊在长达二十多年时间里如何持续关注、译介中国新文学,为其域外传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1940年代是现代国语运动的重要阶段,戎琦的文章从这一时期的拉丁化运动入手,梳理拉丁化在与国语、方言“再辩证”中的新主张与实践,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建设现代民族统一语言的理想与方案如何逐渐成为时代的共识和追求。马娇娇的文章以抗战时期“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冀边区的文宣活动为考察对象,揭示出群众动员、对敌宣传、政权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目标和任务,都促使文艺工作面向的调整与深化,新的政治与文化实践推动着现代文艺/文化的“在地化”与革新,乃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和再造。
本期的“沈从文研究”、“史料研究”和“学术书评”栏也多有好文,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