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积极心理学在分析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高等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把积极心理学作为高校心理健康的重点工作。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高等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首先被提出,它是利用心理学成功的经验,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更多的心理学家加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高等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高等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高等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高等学校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新探究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更多高校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观,重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改,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观念,丰富心理健康知识
对于高等学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主课程之一,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高等院校要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