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闻传播教育的“三观”

2020-04-17 12:49程曼丽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践观历史观教育观

程曼丽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新闻传播的教育观、历史观和实践观对于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要與时俱进加强上述三个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观;历史观;实践观

一、新闻传播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与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从2017年的“7·26”讲话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其意义:一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来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我们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三个意味着”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既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应当坚持的方向,也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①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②中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我们是要为新时代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既是中国高校的使命,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如此说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了。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由于基础比较薄弱,我们在经济方面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商贸发展,在教育、科研领域主要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积极吸纳外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教育体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言必称欧美”的话语方式。今天的中国已经步入快速发展国家之列,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了未来引领意义,应当由学习、模仿阶段转入确立主体意识,进而扩大自身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阶段了。近年来,中国国家层面话语权意识的增强有目共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文件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阐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话语权的使用及其效果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具体来说,我们既没有把自身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讲清楚,也很少在有关人类发展的全球性议题上发出引领性的声音,显示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发展不仅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一种自我超越,同时也超越了长期以来占据国际社会主导地位的西方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这种超越性的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简单“拿来”的做法,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创新。

事实上,中国在自身发展中有着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其中的许多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上升到理念、观念层面,去教育和影响青年学生。如果不是这样,仍然以西方传统的理论、理念来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就难免得出不切实际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此何谈主体意识,又怎样体现中国特色?

因此,在新闻传播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与不同国家的交流、交往,同时应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并通过教材教案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体现出来。

二、新闻传播的历史观

所谓新闻传播的历史观,是就如何看待过往的新闻现象而言的。这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我们的教材编写中。

目前我们使用的新闻史论教材,尤其是外国新闻史教材,大都以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作为分类标准;西方国家的新闻理论著述更是充满“冷战”和“后冷战”色彩,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讲各自的利与对方的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话语框架。如今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由边缘状态一步步走近国际舞台的中央,立足于地区和全球战略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相继提出。

从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双边及多边重要外交场合多次阐述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呼吁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着眼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合作大局。因此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理念、目标与愿景,更是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支撑,倡导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突破了非此即彼、二元互斥的思维模式。它不但为思考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我们今天的教材建设提供了理念和理论依据。

既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属性,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中国话语建设就应当上升一个层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引导下,对既有的话语资源重新进行组织建构,形成超越传统叙事框架的、反映人类社会普遍认识的、系统性的“陈述群”。③

具体来说,我们一方面要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新闻业发展的流变中抽象出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同时也要讲清楚它们在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影响所出现的变化和产生的不同效果。也就是说,真实性、客观性是超然物外的职业理念,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但是在具体国家、具体执业人的手中,它又是带有主观性和文化、意识形态色彩的,由此就会产生适应自身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新闻话语。这种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的历史观和话语框架(教材框架),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避免陷入绝对主义;同时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三、新闻传播的实践观

新闻史观侧重于对即往发生的新闻现象的观察、分析和阐释,新闻实践观则侧重于对新闻场域中正在发生和即将出现的事物的认知与把握。

新闻传播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它的课程設置中从来不缺乏实践环节。但是新闻实践和新闻实践观还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属于技术范畴,后者属于理念或思想意识范畴。

既然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要有正确的实践观。

树立正确的实践观,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什么样的工作场域(或舆论场),在立场、态度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个场域对他会有怎样的要求?其次,在国家治理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以此反推,如果我们的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或者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育的失败。

2019年10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了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新闻媒体以及未来媒体人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不久前笔者看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的一篇报道,其中提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监督”一词出现了52次。④为什么“监督”一词出现这么多次?因为监督是治理的重要方面,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监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就包括舆论监督。对于新闻工作者个体而言,这是需要责任心、使命感和意志力的,当然也不能缺少专业性的原则、理念与各种技能。《决定》内容也进一步提示我们,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符合党的理想信念,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实践者。

可能有人会说,你讲的这些都是“政治正确”,那我就要反问了,有谁,有哪个国家不讲政治正确?2019年10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取消了白宫订阅的两份大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禁止它们进入政府部门⑤,理由就是它们经常指责特朗普,被特朗普认为是“假新闻泛滥”。批评总统就是假新闻,假新闻就不能进入政府机构,这就是典型的“政治正确”论。

因此,如同前面提到的,某个普遍性、真理性的原则,一旦与具体国家联系起来,就不可避免地打上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和利益诉求的印记,普遍性也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存在。了解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新闻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色。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实践而不是简单地从既有的概念、理论出发去了解、认识现实,明确自身的定位与使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具有未来引领意义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去。当然,正确的实践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具体路径是:以正确的新闻史观统领新闻实践观,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此也就完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和不断升华过程。

注释:

①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在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③﹝法﹞福科:《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6页。

④《四中全会〈决定〉中,“监督”一词出现52次的背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s://mp.weixin.qq.com/s/p4gsMx8J5HBaA7os_i0mXQ,2019年11月6日。

⑤《美联邦机构都将停止订阅〈纽约时报〉?白宫:为了省钱》,海外网,http://news.haiwainet.cn/n/2019/1025/c3541093-31651938.html,2019年10月25日。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实践观历史观教育观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