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 研究视野、学术重心与领域关键词

2020-04-17 12:49喻国明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喻国明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作者2019年发表的独著与合著的共49篇文章,总结了作者2019年的研究视野、学术重心与领域关键词。

【关键词】5G时代;媒体融合;后真相;网络空间

一、研究视野和学术重心:2019年本人已发表的49篇论文主题的词云图与关键词

截止到2019年11月30日,笔者在2019年度已发表的中文论文(独著与合著)共49篇,这些论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示了笔者2019年以来的研究视野和学术重心。通过对这些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进行统计分析,制成词云图如下:

在上述词云图中,除“传播”“媒介”“用户”“受众”等常规传媒研究用词之外,2019年49篇论文对“技术”“5G”“媒体”“互联网”“融合”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及媒介融合等主题表现出重点关注,高频词出现的具体频数如下图:

二、主题一:5G时代的到来

第一,5G时代的开启将巨大而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推动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而5G最大的现实改变就是实现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走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万物互联,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传统媒介在文明传承和社会逻辑的洞察方面的优势会成为这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推动力量,甚至是一种“稀缺资源”,这便是传统媒体在5G时代的未来发展中的机会之所在。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传统媒体要把握好机会,做好对用户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强化开放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与合作意识,找寻价值创造的节点与维度。

第二,中国正在跨入“5G时代”。5G这项革命性的技术将改变社会传播中的表达成分,视频表达将成为主流样式与形态,传播学中对“媒介”的定义也会因为5G的出现而得到新的改写。5G不是一项“弯道超车”的技术,而是一项“换道行驶”的技术,电信传播学呼之欲出,这对未来的传播学的体系构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5G商用将促成VR(虚拟现实)产业的“爆发式”成长,5G的接入速率将使终端用户的体验发生质的变化,令用户进入“无限网络容量”的体验时代。它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是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未来网络发展中的一个“爆品”;二是流量不限的MBB模式将成为移动运营商下一个增长的驱动力。5G时代网络基础技术极大提升了VR(虚拟现实)的用户体验:网速更快、容量更大、时延更低、直接无线和VR头盔进行数据交互。

三、主题二:“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第一,做好媒介融合在于要真正解决好“从0到1”的创新问题,而不是进行“从1到100”的大规模复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探讨了媒介融合的“宽”与“窄”的问题,认为县级融媒体成功之道的关键在于走“宽融合”之路;进而分析了媒介融合中的“竞”与“合”,指出融媒体建设中传播通路“失灵”问题的解决应该建立在对于既有互联网传播体系的“搭载”上,以“我”为主的狹隘思路必须打破;最后,媒介融合应确立正确而有效的逻辑起点,即必须从当下的渠道融合转型到市场融合、需求融合上,以统合媒介融合操作的具体路径。

第二,“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是对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的精辟概括,对这一全新传播格局的解读需要以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支撑。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其分为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部分,其理论框架正适用于探究“四全媒体”建设中的新兴传播形态和新型传播架构的需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对“四全媒体”的打造过程正是一个媒体可供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基于媒体可供性框架解读中国“四全媒体”建设实践与未来发展的可能进路,也将有助于把握媒介融合规律,发现媒介价值增长的新节点。高效的媒介融合不仅是体量上的增加,更应该是媒介可供性不断提升的自然结果。媒体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索新技术为媒体增加可供性的进路,突破当前媒介融合困境,并借由可供性框架评估新兴媒介技术和全新媒体组织形式的发展潜力,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第三,再造主流话语形态的三个关键:用户本位、构建魅力、营造流行。“用户本位”——这是“双引擎”动力机制的构建,以区别于传统主流话语的“传播者本位”的“单引擎”驱动,而“构建魅力”“营造流行”意味着什么呢?简单地说,魅力就是要使主流话语具有与目标用户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强烈的、可感知的连接力、关涉力以及激起兴趣的表达力。魅力是建立在客体属性的相关、主体价值的共振、感受认知的同频基础上的一种“以人为本”的表达逻辑,这是话语形态的内在构造。而其外部形态就是要以“流行”为载体,以加载在新型互联网渠道当中的推动力、渗透力、普及力。在传播领域中,一位好的传播者必须具备两种能力:第一是“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的见识;第二就是“讲故事”和搭载“流行”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营造一个有魅力的场景,在这个沉浸式的场景中,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使人“物我两忘”、意趣交融,用户和传播内容融为一体,从而使主流传播所要表达的理念、观点、逻辑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有温度、有质感、有活力的存在,而如果这个场景的构建符合社会流行的规律和机理,则可以成为吸聚海量用户的、以内容作为载体的大媒体平台,主流话语影响力的落地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了。

四、主题三:“后真相”

第一,在“后真相”语境中,情绪化表达于受众对客观事实的认知而言起着重要作用。在考察新闻文本的情绪化表达对个体的认知活动的影响的实验中,我们选取了采用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情绪表达/中性表达)写作同一新闻事件文本作为实验材料,运用脑电技术(EEG)记录被试阅读过程中的脑电信号。研究发现,两组被试在阅读不同新闻材料过程中,脑电信号存在差异,情绪化表达的新闻文本更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同时也会阻碍读者对于内容和事实本身的深入思考。因此,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化文本对于受众认知事实存在负面影响。不过,我们对待“后真相”不应过度悲观,而应更多地运用“后真相”文本易传播的特点来改进既有的新闻文本生产。

第二,在“后真相”时代,“真相”与事实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扩大,“真相”成为一种“相对真相”,甚至“多元真相”,“多元真相”的背后是一种认知偏见。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时距的缩短带来了碎片化的理解,由于个人记录与信息的传播能力被激活,社交媒体赋予了全民成为记者的可能性,然而信息的传播速度太快,使得事实已经跟不上谣言的传播速度,而眼见为实的视频、图片亦可拼接,形成了一个技术上缺乏信任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并不彻底,而所谓的意见聚合也只是一种“网络围观”,目前的分发式热点的背后是商业化运作和娱乐化倾向。而区块链技术能够扩大传播的空间,有效地将碎片信息整合到公共的新闻公告板上。在传播过程中,“技术把关”代替传统的“价值把关”,中心节点的存在将不再固定,由人们自由决定。直播、VR拍摄、区块链这三者的结合,将有助于人们全场域把握第一现场。基于区块链技术,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最终形成“分散—聚合”模式,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自主性,而最终通过公共的新闻公告板了解真相,形成共识。

五、研究中的八个关键词

(一)互联网

信息科技发展正经历从固网互联、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的延伸,新技术建立起广泛的智能、连接和协作,万物皆在线(online),线上网络成为连接一切的基础设施,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成为当下中国最大的社会变量,对社会系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二)社交媒体

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勃兴使人们得以重新部落化、族群化,传播行为的连通性、广泛性和参与度更加强化,信息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关系传播将逐步取代大众传播、组织化传播成为社会传播的主流传播形式。

(三)网络空间

网络舆论系统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构造,不能简单和机械地還原为每个个体和局部功能与价值的叠加。分析网络舆论场要超越还原论,借助持续的短期系统行为观测达到长期分析的效果,通过众多局部行为的整合实现对全局行为的预估,进行整体逼近。

(四)新媒体的典型形式是一对一传播

一对一的传播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是竞争而是如何通过合作与连接来强化自身的功用与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连接型的价值生产过程。

(五)区块链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免去了把关人的把关环节,人们的每次信息传播都是采写、编发一条流水线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机构。而当所有信息汇聚在公共的新闻公告板时,则所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新闻机构。公共的新闻公告板汇聚了各个方面、各个视角的信息,将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事实真相。

(六)网络治理

在网络舆论治理过程中,不能以局部思维来看问题,认为把一个点治理了,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其会引起一些连锁反应。如今的网络已不仅仅是内容传播的渠道与手段,其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舆论的治理,不应单纯地从内容角度去思考,而应该运用复杂性范式来看待。

(七)MGC(机器生产内容)

表面看来,5G是一项技术,关乎的是传输速度,但事实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构造方式。当MGC(技术生产内容)这样的传感器资讯成为海量内容的时候,会对我们的舆论管控产生重大影响。

(八)内容生产

今天我们做内容媒体,其实就是做一种价值观的传播,通过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影响,吸引用户变成一种志同道合、“三观”吻合的粉丝群体,这就是当今做内容媒体的核心诉求。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融椅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