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 徐桂华
摘 要: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透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达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进一步探讨面向儿童群体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基于教育要考虑成效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儿童教育实际,从儿童教育实践的基点出发,通过查阅文献、调查、深入儿童中间的观察和访谈等多种方法,梳理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两个维度的探索途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6-0062-03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为中华儿女,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的共识,传承中华文化是目的,而教育是手段,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则是实现文化传承、巩固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所以探索面向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不仅要考虑其成效性,还要考虑其可行性和科学性。
一、宏观途径
从宏观的方面讲,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以沿着“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维度来探讨。
(一)社会地域资源的角度
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可与当地本土文化相结合。本土资源丰厚、方便,应用起来更具可行性。例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机关幼儿园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就根据顺德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顺德饮食”“顺德方言”“顺德民间艺术”三个方面选作资源进一步构建、生成、拓展相关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河北省承德市当地有一所避暑山庄小学,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坐落于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的墙外,所以可以借助于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角度
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可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目前国内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开展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集中在高校大学生这个领域,事实上,在儿童群体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与学校德育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的内容有很多,特别强调修身立德,其“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核心理念可以用来引导儿童做事和做人。如,用“仁者爱人”引导儿童间之间相处要心存善念,学会宽容与与感恩;用“礼义廉耻观”来告诉儿童懂礼守礼, 注意文明礼貌;用“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引导儿童做人要有诚实、守信。学者石中英认为同情心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他在对孔子“仁”的思想深入研究后提出“要培养真正有道德的人,并希望通过道德教育来制止社会上的冷漠和彼此伤害,重建美好的社会和国际秩序,就必须在强调榜样学习、行为训练、道德判断的同时,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和同情心教育,为个体的道德成长和社会的道德重建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与此同时,对儿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注意发挥积极的情感对儿童品德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学者朱小蔓在研究中发现,在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情”入手,最容易促进儿童品德的养成。
(三)家庭教育的角度
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可与家风家训的倡导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家训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家风家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也越来越强调“追求快乐和自由”的西式教育,事实上,在我们的儿童教育中确实需要文化自信,因此,传统的家风家训的意义不可忽视。家风家训的内容培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引导人们感恩行善、不断审视自身的道德行为。
(四)儿童业余生活的角度
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可与儿童媒介相结合。动画是影视剧的一种,由叙事和造型两部分构成,深受广大儿童喜爱。所以,可以考虑将对于儿童来说相对复杂、不易理解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动画里,通過动画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的内容,儿童更喜欢接受。比如,《大闹天宫》《宝莲灯》《雪孩子》等,就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以一种“不言自明”的形式传递给孩子。同样,儿童图画书也有这样的作用。儿童图画书是借助于图片和文字两种媒介来表达情感和主体的儿童读物,能够以唯美的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表达精彩的剧情、阐释温暖的情感。近些年,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儿童图画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很多儿童捧在手边、放在枕边的读物。因此,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融入到深受儿童喜欢的图画书中,创作一些高质量的、真正懂得儿童心理需求、深刻体味传统文化内涵方面的绘本。如图画书《团圆》,就能很好地引导孩子从故事情节和情感中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强调的“亲情”和“家”的概念。
二、微观途径
从具体的方面讲,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以考虑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丰富儿童体验”“创设环境”“保持教育本身的连续性”“借助桥梁和纽带”等具体途径。
(一)儿童自身的角度
要尽量丰富其在传统文化活动方面的体验。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听了我会忘记,看了我会记得,做了我就理解了。”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具有直观、具体和形象的特点,儿童的理性意识产生于感官体验之后,只有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亲身参与、亲自感受到的事物才更容易理解。从这个角度讲,要尽量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组织儿童亲身参与和感受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在传统节日带孩子参与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猜灯谜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带孩子走进田野和乡村体验农耕文化,孩子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何为古诗中所谓的“粒粒皆辛苦”,才能在欣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体味传统文学中那股悠长的“田园”意味。
(二)环境育人的角度
家庭、学校和社区要主动创设传统文化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校、家庭和社区都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理念通过环境渗透给儿童,充分利用空间元素,如走廊、墙壁、文化角等;时间元素,像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创设传统文化环境。
(三)保持传统文化教育的连续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儿童日常生活中,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保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体系的设立也要在具有阶段性的基础上保有连贯性和持续性。教育学的规律阐明对儿童的教育和指导贵在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切忌浅尝辄止、朝令夕改。可以在教材和课程上借鉴“幼小初高大”衔接的教育理念。另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要慎重、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在此基础上保证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期性和连贯性。
(四)借助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优化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晦涩难懂的知识如果能借助特色主题活动为媒介加以开展,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充滿了趣味性,更容易让孩子们感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儿童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增加趣味性可以实现效果的优化。其次,游戏是低幼儿童认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以游戏作为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游戏里更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另外,还可以发挥艺术类课程中,如音乐或美术教育的优势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如可以在音乐课上带着学生传唱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歌谣,为一些传统的童谣加上乐谱或打节拍等,在美术课上欣赏或者制作京剧脸谱、欣赏陶瓷艺术或者水墨画等,引导儿童了解中国传统的音乐和美术文化。
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如何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做好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着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在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讲原则、讲方式、讲方法,坚决杜绝有损儿童身心健康的事情,努力探索多种有效途径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不断地继承和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梁乐敏.幼儿园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以顺德区本土文化的传承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57~158.
[2]曹 颖,王新鹏.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97~98.
[3]石中英.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2018,(04):127~134.
[4]陈 简.中国传统文化儿童品德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绘本为例[J].文教资料,2017,(05):134~136.
[5]冯 驭.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动画的叙事和造型角度分析如何用动画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美苑,2015,(06).
[6]龚艳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18,(02):28.
[7]刘 玮,张 娟.“文化自信”语境下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从孔子的文化观与教育观谈起[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
[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