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生社团课程的定位与发展路径

2020-04-17 09:00王艮胜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改进策略

王艮胜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并特别强调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自主权。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要求,部分学校将优质的实践活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学生社团是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而组建的群众性团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延伸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凝聚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窥探社团流变过程,探讨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和价值,并就中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出改进策略,为全面加强社团的引导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价值定位;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6-0058-04

20世纪末,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学生除了要掌握科学知识外,也需增强其他方面的素质与技能。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日益多元化,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其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中学生表现自我、彰显个性、提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了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提升层次、凝聚学生、群体示范等积极作用。

一、中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溯源

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国家的学生社团就有了雏形。18世纪后期文学社团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大学生社团的出现。关于中国社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祀社活动。现代的学生社团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运而生,且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全国学联就是早期的社团组织。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有史可考的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为反俄帝国主义的侵略,于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抗俄铁血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奠定了激情与责任的基调。1919年五四时期前后,面对民族危机,具有爱国主义的社团风起云涌。其中,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为宗旨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历史最久、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分化也是最明显的一个社团。他们广泛刊布图书,发行杂志,举行讲演,对爱国民主运动做了深入的宣传,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生动活泼的思想面貌。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中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且数量迅速增长,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1世纪初期,学生社团活动已涉及体育、学术、公益、娱乐、实践等诸多领域,渐趋成为现代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随着学生社团的日益发展,学术界对其研究渐趋增多,人们的研究主题范围广、层次深,多涉及社团建设、社团功能、社团文化等方面。目前,对于学生社团的关注程度,早期表现为国外多于国内,后期则相反,且研究重点集中在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笼统分析居多,系统研究较少,并且对学生社团价值的研究不切合实际,多停留在理论基础层面。大多数研究都提及社团生活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但没有通过说理形式深入去探讨其对学生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策略设计。那么,中学生社团课程对学生有怎样的引导作用?应该如何赋予其特有的育人功能?这些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所在。

二、中学生社团课程教育功能的重塑

如何培养具有社会性发展的人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寻求突破的一个关键点。而教育满足社会期待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挖掘与发挥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潜力,培养与增强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中学生社团是课外实践教育的主要载体,通過开展生动活泼,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社团活动,可调动成员的创造力和智慧力,激发其产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诚然,社团是丰富校园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平台,但本文着重从合格公民所必备的要素来探讨学生社团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学生通过接受教化、与他人共同生活、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发表题为“中等教育基本原则”的报告,设定高中是帮助青年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公共机构,将学校舞会、体育运动队、学生自治机构、俱乐部和其他课外活动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各独立个体能打破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界限,以相互作用、彼此感染。一个纯粹的自然人在团队生活中容易受到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加速了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调查发现,大多数社团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和人文环境,尽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为出发点而组建的群体性组织,但其仍受到内部规定和章程的制约,从而促使成员不断调整行为方式,以期达到团队整体目标的一致。有相关研究显示,在学校里融入团体生活,一方面加速了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当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周围环境。

(二)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涵盖两点:一是民主素养,二是团队精神。第一,民主素养。民主态度、民主能力等组成的民主素养是社会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从他律到自律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民主素养的提升、民主精神的形成单纯依靠说教很难实现,而这一过程的转变需借助“人的互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引导学生通过维系其群体生活的存在,学习民主,最终形成纳入社会共同生活所需要的民主素养。参与管理是提升民主素养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民主素养的认识,尤其是民主参与的能力和初步形成的民主判断的能力。然而在当今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下,中学生不可能全部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并且有限的管理岗位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和锻炼的普遍需求,于是社团活动成为了中学生民主生活的有效途径。第二,团队精神。民主素养是相对于个体而言,而团队则是一个群体。民主素养是实现团队合力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具备民主素养,才能融入团队生活,没有民主素养,团队精神就无法体现。以模拟联合国社团为例,社团活动的展开,涉及到方案的策划、活动嘉宾的邀请、主持人的选拔、后期活动的组织、活动现场的安排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等,系列流程既繁琐,又复杂,单独的个体力量不足以来完成会议整个流程的开展和运行,需要社团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在自主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实践中,社团成员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构成了合作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兴趣爱好为基石,以民主素养为积淀,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社团在培养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中发挥着其他组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中学生培养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广阔平台。

(三)责任意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个人责任没有替代品。”在价值多元和社会转型升级的时代,个人持有的信念与追求取决于自身选择。但责任是一个人意志和品格的永恒体现,如果失去履行责任的勇气,那么整个社会就如无源之水,个人权利就无法保障。对于学校而言,如何培养一个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立足点。而中学生责任意识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

笔者曾经开展了一项调研,对参加社团组织和未参加任何社团组织的学生心理活动进行了抽样测试对比,结果显示,参与社团组织的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明显强于没有参加社团组织的学生。中学生理论学习类的社团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理论座谈等形式,在引导学生分析、关注国内政治和社会热点中强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志愿服务类社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区,倡导传播文明、崇尚模范的社会新风,引导中学生树立奉献精神。共同的目标、相同的兴趣和一致的价值追求使社团成员凝聚在一起,在自由民主、团结友爱、合作进取、积极信任的社团文化环境中,促使社团成员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此外,其共同的信念,又培育了社团成员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企业专用术语,是指企业具有深化发展的潜在能力。用在此,笔者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指个人找到来自他人或来自某种具体情景的适当刺激,从而得到发展,是间接诱发引起的发展;二是指个体不断增强自我维护的能力。概括之,这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备自主性、创造性等优秀品质的人所应具备的能力。人的各种潜能最充分的开发,必然外显于活动,活动作为人的生命特征、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最能显示能动和受动、社会力量和个体力量统一的程度。个人积极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可以成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人。中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延长了课堂学科教学的时间,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活动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而借助必要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潜能,进而达到对社会的一种适应性。

三、中学生社团课程的改进策略

中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衔接传承断链、社团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层面建议的实施来破解中学生社团面临的困境。

(一)實行品牌战略,打造精品学生社团

大力创新社团工作机制,科学规范社团发展方向,积极建设一批品牌示范性社团,引导其他社团向品牌化道路发展。因此,要坚持常规与经典相结合,主动探索社团新方法,以常规活动为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入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品牌活动;亮度与深度相结合,增加社团文化内涵,突出学生社团的精品化和专题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精神,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发挥优秀社团的榜样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激发社团活力,形成“百家争鸣、精品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理顺领导机制,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中学生社团管理应减少行政干预力度,让学生社团更加自主,同时加强社团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使学生社团活动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展社团干部系统培训活动,加强指导,强化服务,促进社团向良性方向迈进;继续建立健全社团日常管理制度,实现社团活动的规模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分布落实社团档案管理、人才储备管理等具体措施,改善社团结构,引导中学生社团走专业化、精品化道路。

(三)突出活动指导,提升学生社团品位

正确引导兴趣爱好类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类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科学规范文娱体育类社团。学校应以活动为依托,从宏观上科学把握社团发展方向,注重深层次塑造和培育社团精神和社团文化。同时,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有效的竞争合作坏境,把握全局,集成优势,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实现社团向内涵化发展。此外,学校应建立和打造一批素质高、业务熟的优秀社团指导教师队伍,提高社团管理水平,推动社团工作向多领域、多层次纵向发展和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

1666937.htm,2010-07-29/2012-03-20.

[2]沈千帆.社团人:来自北大的青春故事[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3]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桂元.中学生社团组织的德育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5.

[6][美]乔尔·斯普林.美国教育[M].张弛,张斌贤,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7]陈幼林.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

[8]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毛   颖.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10]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改进策略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价值误区与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
从源流与发展看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