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与腰鼓训练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2020-04-17 09:51杨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9期
关键词:腰鼓传统节日研究性

杨琦

一、项目研究现状背景分析

其一,随着经济、信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各种洋节在中国渐成声势,小学生们难免受到冲击,孩子们对于日韩动画片里的角色如数家珍,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的起源、内涵、意义却知之甚少,究其本质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获得认同;其二,教师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狭隘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例如,尽管学校积极开展了“古诗词诵读经典”等活动,但是学生的意识停留在会背几首古诗词就是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片面的理解禁锢了他们的想象力。

本校开展腰鼓训练多年,群众基础浓厚。“腰鼓”是我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2006年5月,“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传统文化中鲜艳的一抹红,它以红火热闹的艺术表演形式,表达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腰鼓精神。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腰鼓训练相结合,以为“四大传统节日”编创腰鼓节奏为契机,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创新表现

1.主题活动创新。以“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结合腰鼓节奏创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之举。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创造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创造力不竭的源泉。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它们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本课题中,结合四大传统节日开展腰鼓训练,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体验,设计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到节庆腰鼓节奏的编创中,加深对传统文化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觀念上的认同感、家国情怀的认同感,提升教育的高度。

2.校本教材创新。将传统文化知识与腰鼓训练紧密结合,创新开发《小学腰鼓训练》校本教材。

(1)教材内容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穿插在教材中,以提问的方式,将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古诗词赏析、风俗人情、神话传说、童谣等穿插其中,在看似无关联处让孩子们继续发挥想象;(2)传统节日活动突出。教材特设“节庆腰鼓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传统节日,分别从节日来源、传统民俗、节令食品等方面系统立体的介绍;(3)教材的编写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提供可参考的创编思路,使教材更具操作性;(4)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传统文化。如,在教材第三页,设置问题:你了解“四大古镇”中的石龙吗?分别引导学生寻找石龙的“豆皮鸡”“泗州灯笼”、竹器街、“李全和”等,让学生明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

3.学习形式创新。围绕传统节日的腰鼓节奏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创新之举。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其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通常腰鼓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想好了动作,编排好,再让学生排好队形,根据教师的思路再打出节奏来,而本次的节奏创编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首先从“为什么会有传统节日”的疑问开始进行文本研究性学习,再放手学生结合四大传统节日从创作节奏、展示部分、表述、说课部分,这三个方面选择自己的兴趣点进行研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喜欢擅长研究历史文字的;有思维敏捷,敢想敢打,擅长创编的;有形体条件好,敢于表现的;还有愿意说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每个人真正的参与到节奏创编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既尊重个性又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培养集体主义的团结精神。所以组织学生开展节奏编创的研究性学习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具有创新性。

4.评价创新。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之小组评分量规表》进行评价,及时反映出每个学生研究学习阶段的状态,评价更加系统规范,具有创新性。《量规表》是学生们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根本依据,它展示了知识、技能、体能、态度、方法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在这里,评价是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因为相伴的评价量规而成为评价。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如何,大家一目了然。表格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强项、弱项,从而在成长的过程能够更加积极,努力。立体的、多方面的,尽量全面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健康成长。

三、创新效果

1.学生的改变

(1)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的理解

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知道随时随地主动发现传统文化了。有家长反映带孩子去喝早茶,喝着、喝着就感慨一句“我们在吃传统文化啊!”惹笑全场。是啊,广东习惯“叹早茶”,“叹早茶”的意义仅仅在于吃饱吗?当然不是,喝茶时,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它是一种岭南民间饮食风俗,是广东传统文化一隅。所以,可爱的孩子们能够从饮食上去发现传统文化,这是惊喜的一步啊!实际生活中,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它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在我们的举止言谈中,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主动参加传统节日,实地体验仪式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转变观念,积极参加“龙舟比赛”“包粽子”“中秋赏月”等传统文化活动,这是身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围绕传统文化节日开展的节奏编创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编能力

通过实践孩子们观察到:敲击鼓面位置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鼓点的疏和密表达的情感不同;鼓槌使用的木材不同,音质有很大的区别。观察从课堂延续到大自然,从课本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考层次加深,观察力、创编能力得到提高。

(4)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发展了学生“社会的人”的能力

作为群众性的活动,腰鼓队强调的是声音、速度、节奏的统一。一个四十人的队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耳、用心。在训练中,难免会出现进度不一的情况,队员们需要互相鼓励、提醒、学习、多训练,多配合才能够达到既定目标。由此,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多次的传统节日腰鼓节奏创编活动,使学生们的身心被传统文化震撼、感动,由此撰写出心得、体会来记录成长的足迹,发展了“社会的人”的能力,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这对于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2.教师的改变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课题的开展促使老师们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腰鼓的结合点还可以是哪些?课堂上如何既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进行腰鼓编创,又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解决困难?研究过程中老师们积极开动思维,不断有新思路、新的碰撞点出现,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论文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数篇论文获奖。

3.家长与社会评价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与腰鼓训练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活动,在家长中产生极好的口碑。学生的体态因为打腰鼓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总是低头走路现在已经昂首挺胸了。学生们视野开阔,能够细心观察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印记,大孩子还可以做小老师,教更小的孩子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主动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学生们学会了坚持、不放弃,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腰鼓队集体编创的腰鼓节奏在镇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亮相,耳目一新的节奏让观众们为之兴奋,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在场家长们的一致称赞,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

四、结语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与腰鼓训练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是我校的全新尝试,传统文化教育与腰鼓训练相结合是“动静结合”,学生在提高腰鼓节奏编创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明白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增强了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做一名从内到外都坚实自信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德新,张熙智.安塞腰鼓[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5.

[3]梁泉,高思远.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腰鼓[M].中國文联出版社,2008,10.

[4]谷玉梅,李开方,梁挺.陕西民间腰鼓博览[M].杭州:杭州出版社、美国华文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腰鼓传统节日研究性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传统节日礼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你好,腰鼓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