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珍
岁月不居,年华如水,时光总是在不经意中匆匆而去。蓦然回首,从成为苏州大学首批档案专业学子至今,我与档案结缘已36年。这36年,我见证、亲历了江苏档案事业的恢复整顿、起步发展,并将毕生之所学所长、毕生之心血情感,全部投入、奉献给了深爱的档案事业。尤其是1997年走上领导岗位后,至今一直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但求不负组织的期望与重托。让我自豪的是,我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而强,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路走来,每一个脚步都让我深刻铭记、倍感珍惜,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充满时代印记、令人心潮激荡。
梦想,是最美丽的行囊
记得1987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江苏省档案局工作。当时张家港刚刚撤县建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百业待兴。带着对故乡的深情,我毅然向组织申请回乡工作,与前辈们一起踏上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道路。
追梦前行,不负韶华争朝夕。20世纪90年代,对年轻的张家港、对我本人而言,都是一段极不平凡的光荣岁月。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中,千千万万的张家港人朝着梦想奋进,向着希望前行,从“三超一争”到抢抓保税区建设,张家港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走向了全国。
角色转变,躬耕兰台绽风采。1997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走上领导岗位,任张家港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分管档案业务工作。当时全市档案工作基础依然薄弱,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对照“样样工作争第一”的要求,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异军突起,成为我们身上千斤重担。使命呼唤担当,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在“张家港精神”的感召下,我带领业务骨干每天起早摸黑,下基层、搞调研、定规范、抓培训,以业务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苏州地区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社区、重点工程项目档案规范化建设。全市企业档案工作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全省典型,14家企业档案工作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136家达省级标准,89家达苏州市级标准,全省企业档案工作现场会在沙洲钢铁厂召开。
争先创优,不为繁华易匠心。事业的突破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的强大信心。“要干就要干成功、要做就要做最好”,我们上下齐心,不断争先创优,探索发展新路,在这样的燃情岁月中,先后捧回了多项“第一”,推出了多个“首创”:2002年,我们出台了全省县级市第一部政府规范性文件《张家港市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至今推动100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依法登记备案并规范建档;2004年,全市行政村档案100%达到江苏省星级规范,全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现场会在我市永联村召开;2005年,建立国内首家县级电子文件中心,2007年全国电子文件中心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10年,在市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的同时,建立了全国最大、全省首个村级档案馆——永联档案馆,2011年,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区镇合一档案馆——杨舍档案馆……
坚守,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张家港迈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征程,张家港档案事业也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同年1月,组织给予我莫大的信任,安排我担任局(馆)主要负责人。步入新时代,虽然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如何让张家港档案事业迈上更高台阶?这是我们张家港档案人必须答好的“新考卷”。为此,我们提出要更加注重“张家港精神”的“再出发、再突破、再引领”,在事业的发展上更加突出“三效三品三性”。“三效”即效率、效果、效益,继续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干必成”的优良传统,只争朝夕、拼抢机遇、补齐短板,办一件,成一件,切实发挥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三品”即品质、品位、品牌,进一步自我加压,拔高标杆,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工作品牌。“三性”即系统性、探索性、引领性,把各项工作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创造更多的“独有”与“唯一”,努力争当标杆,争做示范。
正是坚持并努力践行这些理念,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励精图治谋求高位发展,聚焦“大档案”,做优“心服务”,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题,努力打造与张家港全国典型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工作新格局,切实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次开启了一个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迎来了张家港档案事业发展史上领导重视程度最高、财政投入资金最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绩最大、服务成效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张家港档案工作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档案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我们先后编制并由市政府出台《张家港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张家港市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张家港市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张家港市重大行政决策档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积极争取将档案工作纳入区镇和机关部门考核目标,依法推进各行各业档案的规范管理,有力地保障了全市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健全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为基础的档案工作网络,将档案工作触角延伸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目前全市建有1000多个档案管理机构,先后成立了7个镇(村)级档案馆、2个机关档案中心、1个部门档案馆。
档案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全市600余家单位档案工作达江苏省星级规范,10个区镇、96个社区、164个行政村、15家国有控股企业、26个上市企业,以及交通、国土、水利、住建、民政等十大系统档案工作实现省星级满堂红,500多家民营企业完成建档。
档案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我们重新修订《张家港市档案馆接收档案基本名录》,将档案接收范围扩大到街道、社区、行政村和国资企业,馆藏猛增至52多万卷又53万件。2012年,在全省档案系统率先建成首家“图片中心”和首个音视频档案管理库,并建立定期报送的长效机制,目前存储各类照片39万多张,音视频档案70132余分钟。“张家港精神”档案全宗高效建成,长江文化艺术节、“贝贝杯”足球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等重大活动档案及大批档案文献史料、家谱、老照片、书画等陆续征集进馆。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摄影家袁毅平等39位张家港籍名人的1万余件档案资料征集进馆。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全面真实记录张家港市改革发展历程的馆藏资源体系已然成型。“港城影像记忆工程”成效显著,共征集、拍摄张家港发展变迁过程中的照片20万余张,编辑出版“港城影像”丛书10册。
档案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档案查阅窗口年平均接待查档人数1.8万人,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覆盖至市、镇、村三级的“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打通了档案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举办的10多个专题展览和活动,受众人数达15万余人;“大档案,心服务”被评为全市十佳机关服务品牌。
档案信息化建设勇立潮头。全市建档单位90%以上实现信息化管理,市馆获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江苏省5A级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一期完成建设。2012年以来,先后完成了10多项课题及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基于智慧云的档案馆管理体系研究”获评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电子档案检校系统研究”通过江苏省档案局鉴定并获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张家港市档案学会成为全省县级档案系统中首个“4A级社会组织”,也是唯一获得“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的县级档案学会。
信任,是最有力的肯定
在这期间,我们先后迎来国家档案局主要领导、苏州市委书记、省档案局主要领导,张家港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等各级领导的亲临指导和视察,并得到充分肯定和殷切勉励。
在这期间,我们先后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首批档案技能实训基地,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方言语音建档、家庭建档、未成年人建档的经验得到省档案局肯定并推广。
在这期间,我们先后荣获江苏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档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青年文明号、苏州市文明单位、张家港市优秀文明机关等诸多荣誉,并在激烈的考核竞争中多次荣获“综合贡献奖”等。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我本人也无比荣幸地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
时光的脚步依然向前,而我已退出领导岗位,卸下重担。回首来时路,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复,为国家民族的兴盛而激动,为港城发展的荣光而喜悦,为肩上担负的使命而光荣,为敢打敢拼的张家港档案人而骄傲,更为各级的关心和支持而感动。36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感谢岁月静好,感谢年华无伤,虽然仍有诸多遗憾,但期许再看来时路,能不负韶华不负卿,不忘初心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