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宁 孙志瑛 洪秀杰 胡映雪 杨微
【摘 要】 目的: 探究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方法: 现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血液净化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1例。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上,融合质量控制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出临床资料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环境卫生采样各项细菌培养合格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净化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的评分以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对血液净化的基础护理中融入质量控制理念,既可以减少患者在血液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更好的保证净化环境的卫生质量,从而保证血液净化的安全性。
【关键词】 血液净化;护理质量控制,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821.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184-01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血液净化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1例。其中,观察组的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42-73岁,平均年龄(54.29±5.27);对照组的男性36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41-75岁,平均年龄(52.29±6.78)。除此之外,参与本次研究分析的血液净化医护人员一共为15名。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临床病情标准,并且患者及其家属都知晓这次的调查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无太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主要的实施方式为:(1)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与管理;(2)在饮食上要嘱咐患者要少食多餐;(3)要鼓励患者适当的进行运动;(4)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掌握,并且要进行合理的评估;(5)要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日常的消毒、穿刺等工作,并要对相关的护理制度进行实施。
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上,融合质量控制的护理模式。主要的實施方式为:(1)要严格按照卫生部所颁发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医院中的血液净化中心的情况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规章制度。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要从感染管理、病历管理、标准操作流程、透析液质量检测、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消毒隔离、一次性物品管理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着手。(2)血液净化的工作不仅任务中,存在的风险也是比较高的,医护人员就会存在较大的压力,因此,医护人员就必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身体的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护理工作的护理开展。(3)定期的对医护人员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的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完善,注重培养护理人员无菌的观念,才可以避免出现外源性的感染,并且一定要选择一次的用具以及穿刺的物品,这样才可以避免出现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若在护理中,不小心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就需要彻底清洗,同时,还要进行消毒处理。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 以t检验法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单位取(x ±s),计数数据以%描述,用 x 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环境卫生采样各项细菌培养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环境卫生采样各项细菌培养合格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环境卫生采样各项细菌培养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患者额血液净化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净化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血液净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血液净化也被称为透析,是一种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出身体外而后进行净化的装置,可以将血液中的致病物质去除,从而达到疾病的治疗,其中包含了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临床中腹膜透析虽然没有将血液引出体外,但其原理与血液净化相同。在对血液净化的基础护理中融入质量控制理念,既可以减少患者在血液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建议在临床护理当中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晓.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14):267-268.
[2] 黎芳.分析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糖尿病天地,2019,16(2):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