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婷 李晶
摘要: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经历了数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文章在对汉服文化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汉服文化APP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汉服文化APP目标用户的调研,分析目标用户的认知心理、行为及情感特征,以及研究现有汉服相关APP的痛点。提出了汉服文化APP的设计思路、信息架构、界面视觉、交互设计,为汉服文化APP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汉服APP 交互设计 传统文化 科普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2-0134-03
一、背景现状分析
(一)汉服现状
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出于工作和出行的考虑,人们的日常服饰越来越倾向于方便与快捷。传统汉服因其褒衣博带,样式繁琐,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服饰受到了各国服饰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迎风崛起,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其作品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文化创意作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汉服运动自2003年始,时至今日已有16年,接触、了解、喜欢汉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运动效果逐渐显著。近年来,各大高校甚至部分高中纷纷成立了汉服相关的学生社团。一些较为成功的汉服复兴活动,如西塘汉服文化周,受到了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支持,第五届西塘汉服文化周更是获得了201 7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具影响力节庆活动”的荣誉。但由于传统汉服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的政策冲击,造成了文化断层,目前仍然有不少国民对汉服的认知度较低,将汉服与古装戏服、和服、韩服混淆,或者简单地将其归于汉朝服饰、汉元素服饰。
(二)APP(互联网、移动应用平台)现状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渐渐走上了正轨,越来越多的文化科普及宣传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强大助力所带来的改变。信息化时代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与过去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体验十分熟悉,也更愿意通过APP(移动应用平台)获取信息。相较过去,现在许多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收集及存储,并且以数字建模、虚拟展示、数字展演等方式进行传播,提升了传播的效率和范围,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但是,现在的许多传统文化相关产品依然走在摸索的道路之上,無法深入地运用设计语言和数字化交互方式来产生良好的互动,依然通过大量的专业名词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这导致了许多人在接收信息时既无法理解,也缺乏情感化的体验。
(三)两者的交叉点
汉服运动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同袍(汉服爱好者)”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汉服爱好者的活跃人数已过百万,并且,由于年轻人的占比较大,近90%的成员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分享,包括但不限于微博、贴吧、QQ群、微信公众号等。截至201 9年2月,汉服资讯相关微博关注人数已达171.4万,汉服贴吧关注人数95.5万,累计发帖数1373万。移动互联网作为当代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渐渐走向移动化,碎片化。APP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因其沟通便捷及时,在时间地点方面受限程度低等特性,得到了大量用户的追捧。我们可以以其为切入点,利用人们对通过移动平台获取信息的渴求性的提高,将传统文化与移动应用平台进行结合。
二、目标用户分析
(一)目标用户范围
经过多方调研,并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性别比例上来看,汉服爱好者的男女比例接近1:2,女性汉服爱好者的数量是男性的两倍,并且女性的购买力也往往高于男性;从年龄层次上来看,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占总人数的七成,其次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两成,其余汉服爱好者多为26-35岁的年轻上班族,由此得出,年轻人对汉服的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更高;从职业收入上看,约八成一一也就是绝大多数汉服爱好者是无稳定收入的在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毕业不久,初入社会的职业新人及一部分喜欢国学的白领、学者;从购买目的上来看,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女性)是出于对服饰本身美观的喜爱而进行购买,对汉服文化本身的认知并不多,有一部分人是将其当作类似cosplay的写真服饰,仅用于娱乐活动,如漫展、摄影等,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出于对汉服文化的喜爱,并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文献、文物等。在单独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虽然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的大学生接触过汉服,但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表现出对汉服的好感,可见其潜在用户多,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二)目标用户的认知心理、行为及情感特征
1.认知心理特征
认知心理即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产生的能动反应。汉服APP目标用户的年龄基本上是16-25岁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个体的智力水平渐渐趋于成熟,认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他们在使用APP时更倾向于选择有用、有趣的产品,因此在制作相关APP时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合理运用设计语言达成交互方式的趣味性,内容上减少枯燥的专业名词的堆砌。同时,为了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心理挫败感,对于新用户,要做好交互界面的引导与提示,帮助用户快速独立地完成对APP操作方式的初步了解,建立好初步印象;在设计时,要调整好指点位置和目标位置及大小之间的合理关系,尽可能降低操作失败的可能性。
2.行为特征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相对于年纪较大的用户,青少年用户往往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热衷于尝试新事物,对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喜爱,通过数字化交互的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往往比单纯的文字图片更能被他们接纳。作为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青少年,他们更熟悉甚至更乐于使用各种人机交互产品,能够通过模仿以往的经验,快速掌握操作方式。但在人们的阅读习惯越发移动化、碎片化的背景下,青少年用户也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三分钟热度等行为特征,往往需要通过或动态移动或精致有趣的画面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维持用户的活跃度。
3.情感特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青少年的情感往往比较敏感,无法自如地约束和控制自身,容易因为外来刺激产生情感上的变化。良好的交互反馈能够引导青少年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绪,能够帮助促进信息的接收和认知的发展,进而满足他们对通过移动平台获取信息的渴求性。并且,在一個群体环境中,多数青少年的情感会相互传导,一个青少年的消极情绪往往会影响其他青少年的使用体验,反之亦然。因此,APP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和谐友好的科普及社交环境,满足用户寻求同好并进行交流分享的需求的同时,帮助用户建立轻松愉悦的情感,促使用户自主对外分享APP,扩大用户群体,吸引用户流量。
三、设计研究
(一)设计思路
1.现有APP痛点
总体说来,绝大多数汉服APP流量不高且不稳定,甚至有些APP自几年前就不再进行更新维护。所以,现状是汉服目标用户群体越来越多,然而相关平台数量却很少,更是缺乏系统化的科普向APP。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现有大多数汉服APP所具备的功能不具备独创性。它们将着力点放在购物和社交上,而市面上同类APP众多,以更早的发行时间和更完善的功能吸引了大多数流量。如购物功能,汉服爱好者完全可以选择淘宝、天猫,甚至微店、京东;社交功能,同样有微博、贴吧、QQ等APP可以选择。特别是面对淘宝、微博这两个几乎呈垄断形势的APP,现有汉服相关APP在平台规模与用户基数上已缺乏明显优势。最重要的是,这两款软件是大多数进行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的用户都会安装的软件,因此用户专门为汉服下载一个功能雷同的APP的可能性较低,如图1。
2.设计创新
汉服作为一个较为小众的文化,APP设计着力点应在专业性、独创性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APP的目的是向用户展现汉服之美,并科普汉服相关历史文化,目标用户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大学生为主,对汉服有所研究或对汉服较为感兴趣,文化涵养较高。因此一要迎合当下用户审美,融合传统文化元素:APP界面设计需突出汉服文化的风格特征,并根据当下年轻人的潮流进行融合;二要创新特色核心功能,建立内容营销模式:整合并系统化整理汉服相关科普,实时更新汉服文献、文物相关的新动态。三要增强交互性设计,提高用户黏性:提供汉服DIY设计功能,开放与汉服定制商家合作的通道。
(二)信息架构
APP设计中的信息架构主要指为完成应用目标中的信息传播和访问任务而进行的框架性规划,具体体现为对信息组织的深度和广度的设计以及主次任务的规划。当代用户使用APP的时间较为碎片化,加之目标用户注意力短暂,容易受环境影响。因此信息架构需简洁明了,在有限的手机端应用界面上突出核心内容,将常用功能放在显眼易找到的位置。在信息架构的广度上,为确保获取信息的流畅度,避免用户失去耐心,纵向层级维持在3~4个。如第一层级为APP总览,开启时的页面定位在文化体系上,第二层级文化体系、活动资讯、手工制作和个人中心,除个人中心外,其他三个分类能够保证兴趣点不同侧重点的用户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内容,第三层级则将上个层次进行更细化的分类,方便用户进行更深入具体的了解,如图2。
(三)界面视觉
界面视觉设计指对色彩、文字、图标、图片、空间整体的编排设计。一个易懂好用的界面通常建立在良好的视觉层次之上。通过控制不同的视觉元素(即色彩、文字、图标、图片、空间)的视觉差异,让用户在使用APP时自主进行区分,明白他们的重要程度差异,帮助用户有效地获得导航指引。
色彩:在色彩运用方面,可以参考各朝代的汉服配色,传统布料色彩饱和度低,多用中间色。同时出于对目标用户及当下潮流的考虑,以传统色彩中的红色色彩为主,例如胭脂、檀色、海棠红等,辅以黛色、青豆色,在视觉上给用户以素雅沉静又不失活力感的感受。
文字:文字的整体风格要统一规整,如宋体、黑体等,避免使用大量装饰性或形式多变的文字,一来展示汉服的古典之意,二来字体多变容易干扰大脑的识别能力,降低阅读效率。在文字的大小、间隔的排版上,应以简洁易读为标准。
图标:图标可分为“功能性图标”和“展示型图标”。“功能性国标”可进行点击跳转页面,设计上以传递相应的信息为主,如图3(a),而“展示型图标”更具设计感。图标的设计可参考现代常用的简洁风线性图标,结合汉服的相关元素,如汉服形制、团扇、发饰、灯笼等,通过线条的方式进行绘制,如图3(b)。
图片:不同比例的图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各不相同,需要结合产品的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场景来选择合适的图片比例进行设计。图片内容以文献扫描、出土文物、相关古画等为主,丰富产品内容,避免纯文字的枯燥。
空间:空间布局采用“8像素”栅格规则,利用8的倍数来规定页面中元素的尺寸及各自间距。在UI设计过程中,Android系统需要导出特殊的@1.5x的切图,如果图片尺寸为奇数,则会出现半像素和虚边的问题,并且主流的屏幕尺寸大部分都是8的整数倍。
(四)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一个优秀的移动应用产品需要在交互设计上迎合用户的心理、行为及情感特征,并对其进行合适的引导。首先要提升交互体验的信息反馈,在用户执行操作时,提供一个快速而简洁的反馈,如点击下载后显示下载的进度,网络不好加载页面时增加一个小动画等,对于用户容易出错的操作也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提示信息。其次,交互方式不要过于复杂,提供恰当的交互引导,如在新用户第一次打开APP时加载操作方式的图文,功能性图标的指向性要明确,尽量减少页面的层级以避免用户需要多次点击才能跳转到需要的页面。
作为一款传统文化科普类APP,在设计时需根据自己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营造出符合主题的实景氛围,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及汉服的古典韵味,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式数字复原或重建。除专业性外,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枯燥的传统科普方式,对交互方式进行创新,增加交互体验上的趣味性。
如在观看汉服文化的朝代历史时,采用时间轴的方式,以朝代为切分点,用户可以通过滑动页面来拉动时间轴,找到相应的朝代,朝代下面是部分简介,如需查看更詳细的内容则点击时间轴上的小圆点,弹出相应的资料。时间轴的交互方式,既方便用户对相应内容的定位,也通过这一形式展现出汉服的源远流长,如图4。
除此之外,也可增加一些小细节。如点击图标切换页面(第二层级),在相应页面(第二层级)通过指尖滑动切换子页面(第三层级),更加快捷;点击图片上的小圆点高清展示文物的局部细节及介绍,如图5;在DIY设计页面可以通过更换汉服形制、颜色、花纹设计汉服,并将最终图片进行保存下载,方便用户与商家对接定制。
结语
汉服和汉字、汉语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汉服里面包含着国学中的儒家、道家精神思想,同时又从审美学角度,代表着中华传统的美学视角及艺术价值。将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APP对汉服进行系统化的科普,纠正国人对汉服的认知偏差,为复兴汉服文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复兴汉服任重而道远,它填补了汉民族服饰的空白,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与兴趣,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妍,张瑞阳.基于移动平台的汉服设计软件开发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 (22):258-263
[2]谭迎春.汉服文化APP社交平台的设计[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 (10)159-160
[3]施雅慧.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汉服运动的发展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 (03):4549+60
[4]徐玲,王宝琪,钱卓为.探究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8 (07):210-211
[5]林晓雯,詹涵涵,尤嘉伟,吴乐,林楚楚,刘俊哲.设计生活文化视域下南京传统手工业生存现状初探[J]戏剧之家2018 (24):229-230
[6]王玮,韩鹏,苏静南京夫子庙景区文化创意产品现状分析与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8 (01):63-67
[7]赵悦利,刘遵月.基于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分析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艺术评鉴,2017(05):167169
[8]施佳露,郁舒兰.参与式设计理念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 (09):26-27
[9]史湘云,王玮.蓝印花布在现代女性服饰中的设计与运用[J].戏剧之家,2018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