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
【摘 要】“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是齐鲁地区珍贵的舞蹈文化。经历数年发展和演变,海阳秧歌逐步演变为今时今日所呈现的面貌。本文从海阳秧歌的表演程式、人物角色、服装道具、动作特点等多角度着手,深入分析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同时渗透着海阳秧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海阳秧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多面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海阳秧歌;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2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0-0109-01
言及山东的秧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活跃于胶州地区的“胶州秧歌”,生发于商河、惠民地区的“鼓子秧歌”以及本文所探究的“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活跃于山东海阳地区,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年节、丰收时节或者是值得庆祝的时间节点集中上演。今时,我们常以“古朴”“粗犷”“灵活自如”等词汇来描述海阳秧歌所呈现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艺术种类当中,“海阳秧歌”当属佼佼者之一。
一、海阳秧歌的基本构成
通常人们提到秧歌,便是活灵活现的扭动起来。然而,秧歌经过长期流传和演变,已经具有较为成熟和固定的整套仪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扭”的动作和姿态。首先,它由“祭祖”仪式开启秧歌的表演,而后按照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综合形式。”由此便可得知,海阳秧歌的构成元素十分多样,表演起来也十分热闹。
(一)祭祖
传统的海阳秧歌在开始之前,要举行一个庄重又严肃的仪式,通常称之为“祭祖”仪式。此仪式中,祭祖者将祖先的名簿高高举起并祭拜,以示最崇高的敬意。这也是原始遗风影响下,多民族多地区都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海阳秧歌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这句通俗的民间歌谣便是用最普通的语言无意间透露了原始海阳秧歌的祭祀内容。“拜娘娘”在这里大抵是一种统称,它会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不同而祭拜不同的对象,但无论如何,祭拜仪式的重要地位是不可随意忽略的。
(二)表演形式
秧歌活动一般包括“队伍行进”及“广场表演”两大部分。原始的海阳秧歌活动中,二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行进”一般是由秧歌人群组成纵队,随着队伍排头按照行进路线一路走一路演。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罗雄岩将具体的程序归纳如下:“整个表演过程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可见,秧歌队伍进村之前,先鸣炮、放火鞭,如此而来,热闹的气氛瞬间点燃。而后,秧歌队按照规定的队形变化开始舞动,按照规定的制式三次重复称为“三进三退”。如此成规模、成系统的秧歌演出,必然不仅仅是人们意识中所存在的秧歌动作了。并且,部分人物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唱词,使得歌舞结合,让秧歌的表现更加丰富,让秧歌的表演力更加鲜活。
(三)秧歌中的角色构成
在秧歌队中,不仅仅是单一角色的呈现,队伍中各角色的鲜活程度都让人惊叹,其中包括“大夫”“花鼓”“货郎”“翠花”等多种人物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身的特点,十分丰富多样。
全秧歌队的首领,通常称之为“大夫”。他通常在秧歌队伍的最前端,秧歌行进的路线及变化形式都由这位首领直接“统帅”,绝对是秧歌队中的核心人物。另外,队伍中还有“花鼓”“货郎”“翠花”等人物形象,各具形态,特征明显,姿态丰富。“花鼓”,顾名思义,是手执花鼓而舞,由男性表演,类似武生打扮,一般出现在秧歌队的前列。击鼓、挥舞等姿态十分具有张力。“货郎”与“翠花”两角色形成对舞的形态。“货郎”是男性角色,一手执由长竿制成的货架,另一手执折扇,人物形象十分典型。“翠花”则是女性形象,衣着颜色亮丽,类似村姑的打扮,也是非常出彩的女性形象。
二、海陽秧歌的表演形式
(一)队形
秧歌活动无论是在艺术表演还是其他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秧歌活动的主要部分便是广场上的大秧歌表演。完成了前期的各种环节,所有的秧歌表演者都汇集在广阔的空地上开始了规模较大的秧歌表演。他们按照规定的队列整齐排列,由领头人带领全队边跑边演。各人物角色整齐排列在队伍中,在广场上掀起了一股十分热闹的热浪。队形变化也非常丰富多样,一般是按照两边对称的排列,不停交汇、穿插,形成各种花式队形,通常较为常用的是“二龙吐珠”“龙摆尾”“众星捧月”等变化多样的队形。然而,这些队形的选择并不是生硬死板的,它均是由秧歌队的领头人根据队伍的人数、场地的情况以及现场的氛围进行选择,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秧歌表演十分具有灵活性。表演又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多为人数较多的群舞,规模大,制式也相对整齐;小场子一般更为灵活,多为双人舞、独舞和人数较少的群舞。无论是大场子还是小场子表演,都十分生动鲜活。
(二)秧歌“戏”
“独角戏”与热闹的群舞综合组成了整场秧歌表演,处处是亮点,处处都是“戏”,十分具有观赏性。并且,这其中不仅仅是舞蹈形态,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和流变中广泛吸收了诸多其他元素,包括武术、神话等,更是将民间传说涵盖在其中,充满了戏剧色彩和表演张力。
三、海阳秧歌新面貌
每逢年节,秧歌活动就按照当地的习俗开始“摆架布阵”,为年节添上一股子喜气,在新年的喜气中热热闹闹地开始一年的新生活。且不仅仅是在年节,三八妇女节,以及丰收时节等重要时间,秧歌队都会出现在田间村落,热热闹闹地演上一场,已然成为当地人们心中的一场盛会。
建国以后,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活跃在田间地头,一部分舞蹈工作者开始摄取民间艺术的营养,而后经过深度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将其搬上舞台。海阳秧歌作为汉族民间舞蹈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营养,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必然同其他民间舞蹈一道进入舞蹈编创者的视野,进入民间舞蹈艺术作品当中。例如,女子独舞《翠狐》便运用了海阳秧歌的动作特点,并将其和狐狸的形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审美价值的民间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等作品皆是立足于海阳秧歌的动作特征和韵律特点之上的艺术呈现。“这是一个民族舞蹈语言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 所以,舞台上以海阳秧歌为素材的艺术作品也会一波接一波地被编创出来,不断出现审美水准的新高度。“学院派”民间舞中的海阳秧歌也会持续完成艺术传承的任务,并且不断提高舞台上海阳秧歌的艺术价值。
毋庸置疑,海阳秧歌仍会在社会的变迁中经历自身演变。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舞蹈元素走上舞台,成为艺术创造。这是一个民族舞蹈语言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惟愿原始海阳秧歌的深层内涵及艺术特性可以一直留存,让传统形态与舞台艺术呈现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于蔚泉.海阳秧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李平.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源流考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1).
[3]丛盛.走向世界[J].海阳大秧歌,2008(01).
[4]于国光.论海阳大秧歌队伍建设及其艺术特点[J].大众文艺,2008(Z1).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1).
基金项目:2018年泰山学院项目,项目名称:泰山学院2018年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N-02-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