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主,以人为先

2020-04-17 09:00王倩楠
戏剧之家 2020年10期

王倩楠

【摘 要】被誉为“老舍戏剧继承者”的李龙云创作了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在戏剧方面,他更是将技法于无形中运用得游刃有余。但用“老舍的戏剧继承者”形容李龙云可能并不够准确,他是一个对戏剧结构形式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不存在严谨的结构,不遵循经典的范式。在戏剧矛盾冲突的构设上,他倾向于将矛盾冲突隐含在文字之下,甚至刻意淡化矛盾冲突。李龙云把戏剧内核隐于平淡无奇的日常之中,人物的情感被放在了首位。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在高度自觉的戏剧意识下创作出了《有这么一个小院》《小井胡同》《荒原与人》《万家灯火》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关键词】李龙云;戏剧冲突;戏剧结构;人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0-0011-02

戏剧冲突是构建戏剧情境的基础,同时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揭示剧作主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戏剧冲突内涵的解释众说纷纭,黑格尔强调戏剧冲突是“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布伦退尔把戏剧冲突的内容看作是“意志冲突”,即“人的意志与神秘力量和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J.H.劳森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发展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申为社会性冲突。而李龙云建构的戏剧冲突并不秉持传统的公式,不为了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遵从传统、经典的戏剧结构,不为了剧情需要去刻意设置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他的戏剧意识以人为主,以人为先。他认识到某些特殊的矛盾冲突需要依靠人的情感来推动发展,而并非“先有了冲突,再有冲突对立的两种人或者派别”。

一、以人为主的矛盾铺设

在戏剧矛盾冲突的构设上,李龙云倾向于用人物来主导矛盾冲突。如阿·尼柯尔所说:“在戏剧中,总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男女之间的冲突,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1]李龙云的戏剧冲突构建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和人与社会、自然、命运的矛盾冲突。

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的描写与架构使戏剧更有深度,使悲剧更有力量。决定人物最终命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人物本身,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人自身的局限性,人的灵魂深处各种力量之间的争斗,导致人性最终的异化,甚至导致人类死亡与毁灭的悲剧结局。在《洒满月光的荒原——荒原与人》中,李龙云描写了一代人的精神荒芜与自我迷失。[2]这种寻找建立在人的原初自我理想的迷失上,建立在对之前的理想不断推翻,对之前的自我不断否定上,是人内心的自我矛盾与精神冲突的外在体现。马兆新和细草试图从爱情与宗教中获得力量,苏家琪和李天甜沉迷在文学中企图逃离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宁姗姗则直接扛起了枪走向战场对抗内心的孤独。最为显著的是马兆新与细草的情感,这之中存在着人的本能即情欲与人的责任,恪守传统二者之间的矛盾。

除了人内心复杂的自我矛盾冲突,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也是李龙云剧本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荒原与人》中的青年们的选择无论是爱情、宗教、文学还是战争,都只是这群青年在眼前的困境下的妥协与精神寄托,而非他们内心的真正理想,这也就注定了在这种错误引导下这一代青年的悲剧结局。[3]《小井胡同》叙写了“文革”结束之初小井街坊的新遭际与新希望,试图探寻和预示历史发展的新趋向。街坊们团结一致,彼此照顾,质朴的工人刘家祥和他善良的妻子刘婶以卖水为生。见义勇为的水三儿,胆怯而有心计的石大爷,缺心眼的陈九龄,因当过旧警察而一生坎坷的吴七,从良的下等妓女春喜等等,他们始终在与命运抗争,寻找生活的希望。

二、以人为先的结构架设

傳统的情节结构主要是着眼于大量的生活事件和人的活动,剧作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故事贯穿起来的,这样的结构方式在戏剧创作的历史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4]在李龙云的自主戏剧创作中几乎没有一天一夜或者几天几夜之内发生的“短小精悍,情节紧张”的故事。无论是《小井胡同》《荒原与人》《万家灯火》还是《天朝1900》,时间跨度的单位都是“年”。一条胡同,一片荒原,一栋楼,一个家族是国家的一角,一年、十年、三十年是历史的缩影。思想情感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转变,剧作中的主人公在一段时间会经历重重磨难和打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处,思想碰壁,于某一个特定的节点处发生特殊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流变。[5]

李龙云把戏剧内核隐于平淡无奇的日常之中,事件可大可小,冲突若隐若现,人物的情感却被放在了首位。《小井胡同》在描写北京胡同底层人民平淡生活的同时,冲淡了时代背景下的紧张感与冲突感。温暖的地方就在于小井胡同的街坊被压迫时虽也不敢明目张胆示威游行,却也可以在紧要关头,不惜揭了自己的底以护大家周全。街坊们互相帮扶,一致对外,矛头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恶势力的代表”小媳妇头上。但小媳妇不过也是一个从小井里出来的小人物罢了。她的失势源于她认为自己可以统治胡同里的一切,却不知街坊们与她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成为不可调和的于她而言致命的矛盾。她忘记了群体的存在,群体终将会企图分裂群体的人。

李龙云尽可能多地去将自己的个体经验转换为戏剧中的艺术形象,又调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注意引导读者将戏剧艺术中的艺术形象转换为自身的个体经验和情感的符号。李龙云在《万家灯火》的创作日记——《与世界隔绝三十天》详尽记载了整部剧构成的过程。从背景时间到人物再到细节的设计,正好对应了他在其中说到的“专意考虑某一特定场合哪位具有特点人物突然到场能强化戏剧冲突”[6]这便是以人为先的结构架设,而非先架构好冲突极强的戏剧化的情节,再根据此安排人物的性格、动机等等。在李龙云的作品中,没有完整故事的叙事追求,大多是片段化、日常化、情绪化的琐碎事件,这些事件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由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情感的流转变化串联起来。在《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中,李龙云将几户人家安排在同一个小院或胡同中,对他们进行分散描写,需要时将人物调出,写完后再逐渐调回。这几户人独立发展,各自形成故事,却又彼此联系,成为一张网,推动着戏剧内部的故事性发展。在故事建构的始终,人物的情感始终放在第一位,正如狄德罗所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7]

在这样“以人为先”的戏剧结构架设下,李龙云的剧作,尤其是包含几十年历史叙述的“长篇巨制”不像是史诗般壮阔、严肃,反倒是像散文一般细水长流却又意蕴深长。

三、结语

李龙云对戏剧结构的积极探索是十分成功的,正如历来无数优秀的剧作家一样,他的探索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而使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内容。“以人为主”的戏剧冲突模式和“以人为先”的戏剧结构设置使得李龙云的戏剧创作能够紧紧围绕“人”进行。李龙云是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文知识分子,对“人”的不懈追寻是李龙云戏剧创作的一贯立足点。在这种戏剧创作模式下,剧作家的个人经历与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恰恰也是李龙云的优势所在。李龙云的作品整体上体现抒情性的特征,是他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完美交融。

参考文献:

[1][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108页.

[2]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一荒原与人创作余墨 [M], 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 11 月第 1 版.

[3]刘向同. 自我理想·复杂人性·悲剧命运——论《洒满月光的荒原——荒原与人》的多主题. 名作欣赏,2018.

[4]王晶.李龙云的戏剧艺术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5]王晶.李龙云的戏剧艺术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6]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三)——《万家灯火》创作日记[J].中国戏剧,2005(09):62-6.

[7][法]狄德罗.西方经典文论导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 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