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光
[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屡禁不止的“有偿补课”现象是教育系统的一颗“毒瘤”,解决问题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对症下药。堵不如疏,禁不如劝,从源头寻因,教育科研则是破解“有偿补课”问题的利器。从教育科研角度入手,首先,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以促学生“不必补”。正面突出管理要点,全制度,优学法,精技术;反面去除随意行为,严格执行部颁课程标准开课上课;侧面实施借力行动,借人、借智,提供促进发展的科学建议。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促教师“不想补”。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观念摆在突出位置,做好三个建设,转方向看师德,建机制评师德,造氛围学师德。最后,力推教育评价改革,以促家长“不去补”。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根本标准,看准立德树人、认准五育并举、用准评价体系,真正破解“有偿补课”问题。
[关键词] 教育科研;教学常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改革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屡禁不止的“有偿补课”现象作为一种客观现实较为常见地存在,严重挤占了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造成了“超前教育”“开小灶”“题海战術”等教育乱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让家长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也严重损害了教师群体和教育部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成为教育系统的一颗“毒瘤”。作为一名在教育科研机构工作的市政协委员,一路走来,看到很多,也想过很多。解决问题一定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真正的疗效。我倒是觉得,对于中小学“有偿补课”问题,堵不如疏,禁不如劝,为现状叹气不如从源头寻因。如果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入手,“有偿补课”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解决。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不必补”
如果说教学常规是一所学校的“进行曲”,那么课堂教学一定就是教学质量的“主题曲”。如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要做到几点:一是从正面入手,突出管理要点。制度要全。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各个环节;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精心备教再上课,并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好知识点前后铺垫与衔接等。学法要优。要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重视情境教学、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教学指导,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技术要精。要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探索学科课程、课堂教学的综合化。二是从反面着眼,去除随意行为。严格执行部颁课程标准开课上课,不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提前结课备考、违规滥考、以考排名评教等。三是从侧面突围,实施借力行动。教育的很多问题有时候单靠学校一己之力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借力!教研机构就是教育战线的“参谋部”,是借力对象中的主力军。可以借人。市教科院各学科均配备教研员,可以让这一批权威力量配合检查、督促各中小学校抓实、抓优教学常规中“备教批辅考评”各环节工作。可以借智。教研员总览全市中小学情况,了解各校在教师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特色高招,可为各同类校提供促进发展的科学建议。以作业布置为例,教研员可根据校情、学情的不同,建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布置的数量和时长,促使各类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化作业。可建议改进作业检查的方式,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重视作业批改,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拓展学优生学习空间等。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师德师风表率,促使教师“不想补”
无论干什么工作,人总是排第一位的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何谈教学质量建设?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要转方向看师德。要将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手段从过去注重硬件建设投入转向依靠人力资源的支撑上来,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避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庸师”误人子弟的情况。要建机制评师德。要不断完善师德师风监督与考核的细则,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要加大师德典型宣传力度,形成重德养德、树德扬德的良好风气。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要造氛围学师德。可围绕党建专项学。推动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职工政治学习,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有效果。可结合培训融合学。要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观念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全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学科大研修、各学科教师工作坊、师德演讲(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弘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价值观,让教师争做新时代“四有教师”。
三、力推教育评价改革,破除陈腐成才观念,促使家长“不去补”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看准,“立德树人”任务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方向。要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唯分数论”,不“唯升学率论”,把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要坚持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坚持知行合一,把知识学习和实际活动相结合,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培养具有时代意识、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奉献精神的人才。要认准,“五育并举”思路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路径。要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智、轻德、弱体、少美、缺劳”现象,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找到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崭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用准,“评价体系”建设是教育质量的关键领域。要积极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收集学校教师队伍、设施设备、教育教学管理等影响教育质量相关因素的数据资料,为全面分析教育质量成因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