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新时代启示

2020-04-17 09:01董杰
求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董杰

共产党人如何运用科学的领导方法更好开展党的工作,毛泽东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给出了具体答案。这篇写于1943年6月的文章,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角度出发,具体全面地阐释了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并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深刻贯彻其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

01

写作背景

1.国际背景。一方面,共产国际走到末路,黯然解散。二战初期,妄图借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庇护自己的苏共及其控制下的共产国际,终因德国法西斯在1941年6月撕毁条约而重重砸了自己的脚。因为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政策左右摇摆、反复无常,威信和影响骤降,导致各国共产党也纷纷陷入困顿迷茫和被动困难的境地,尤其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很难再卓有成效地开展正常工作,共产国际不得不于1943年6月宣布解散,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反法西斯战争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大地承担着抗击日军陆军主力的重要任务,中国战场也是国际主战场之一。1941年底,日本投入侵华的兵力已达130多万,日军主力重重压在中国战场而迟迟未取得根本性进展,中日双方在战略相持中此消彼长。国民党抗日态度和政策有所松动,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反对妥协和分裂,积极开辟敌后战场,领导敌后抗日军民进行艰苦斗争。

2.国内背景。一方面,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进攻,以“扫荡”为主要形式,配合“蚕食”“清乡”“治安强化运动”等措施,对敌后抗战进行彻底“清剿”,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有生抵抗力量,继续深入推进侵略战争。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通过全面的对敌斗争,充分发动群众,采用灵活的战术战法,避敌锋芒、积蓄力量,坚决打击“清剿”之敌,挫败日军侵华战争目的。另一方面,鉴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利局面,国民党又“蠢蠢欲动”,继续加紧反共摩擦。这一阶段,国民党通过停发物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等手段,进一步加重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战的困难。如何破局,唯有自力更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克时艰。

此外,就共产党内部而言,随着干部队伍的逐渐补充扩大,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痼疾”还未除,很多干部又面临经验不足、工作不当的状况,特别是在艰苦条件下不知道如何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和进行斗争,反而逐渐滋生了官僚主义习气和作风。这些都妨碍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鉴于此,毛泽东于1943年6月1日写就《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后改名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现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02

主要内容

1.全面阐述两“结合”工作方法。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毛泽东开门见山提出两个工作方法,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方法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方法,并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成员必须采用的工作方法。随后,他又总结整风运动中的经验做法,认为“凡有成绩者,都是采用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每一单位的整风,必须在整风过程中形成一个以该单位的首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少数积极分子的领导骨干,并使这一领导骨干和参加学习的广大群众密切结合,才能使整风完成任务”。接着,他又揭示不采用这两种做法而造成的在各项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危害和后果,同时列举了分工与统一相结合、统筹决定主要“中心工作”等科学领导方法。最后,号召共产党人广泛地深入地提倡和采用两“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同时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进而更好地开展党的工作。

2.深刻阐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领导方法。一方面,他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直接具体阐明这一领导方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另一方面,他又将这一思想理念和方法论指导融入到党的领导工作之两“结合”方法中,间接详尽地阐明这一领导方法。在论述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时,毛泽东认为,空有领导的积极性或者群众的积极性都是不够的,必须做到两者的结合。在论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时,毛泽东认为,要通过一般的普遍号召动员群众行动起来,并具体深入分析研究个别后取得经验且充实一般号召,然后去指导其他个别单位,以检验一般号召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群众的动员与反馈、领导与群众的良性正确互动关系,都对这一方法的成功运用至关重要。总之,不论直接或者间接,都阐明了领导工作中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3.批判揭示主观主义尤其是官僚主义领导方法。在此文中,毛泽东从现实工作情况出发,在阐明两“结合”领导方法的同时,也从反面揭示并批判了主观主义尤其是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从领导和群众结合角度阐明,“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使这种领导核心同广大群众密切地结合起来”,就容易导致领导“异化”为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从一般和个别结合角度阐明,“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也容易使领导“异化”为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对于这些领导方法中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认为必须用两“结合”的领导方法予以彻底粉碎,并提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

03

当代启示

1.力戒官僚主义及其时代新表现。官僚主义由来已久,是中国政治乃至世界政治长治不除的“顽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克服官僚主义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力戒官僚主义可以为上述任务提供坚实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障。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官僚主义又有了一些时代新表现,比如源于“当官做老爷”衙门作风的“佛系不为”思想与行为,源于“唯上不顾下”命令主义的“层层加码”的工作作风,源于“唯书不唯实”主观主义的“标准一刀”的领导方法。对于这些官僚主义的时代“新衣”,既要清醒认识、明确辨析,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去坚决抵制和戒除。

2. 善驭用人之道。作为领导干部,不懂如何识人尤其是用人,其领导工作基本就是失败的。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领导和群众结合的方法,并指出“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从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实则揭示了领导方法中的一种技巧或艺术,即善驭用人之道。所以,新时代下的领导干部在具体开展领导活动时必须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分饼画饼”“分槽喂马、合槽喂猪”“激励之术”等科学用人之道,从而顺利推进其领导活动并最终达成其领导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毛泽东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周恩来:官僚主义是一种病症
中纪委发布一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画像
反对官僚主义永远在路上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