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朔
[摘 要] 大学生王某因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不恰当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心理问题。在对内外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该生所在学院辅导员搭建起以一对一谈话为主,家庭、班级、宿舍共同关注为辅的干预和帮扶机制,在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行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王某的心理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该案例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及帮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44-03
一 案例情况
王某是本校大三的一名女生,该生大一大二期间学习、生活状态并无异常,学习成绩良好。这样一名在各方面看似正常的学生起初并未引起笔者的特别关注,直到某天该生通过QQ临时对话向笔者描述自己感到身心俱疲、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兴趣时,笔者才意识到该生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前对她的了解也许只停留在表面,通过一段时间的正面谈心与侧面了解,笔者掌握到以下情况。
1 学习压力大,有完美主义倾向
根据王某自己表述,其在高考中发挥失常,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的基础相比其他同学较好,因此必须在学习成绩方面名列前茅,从而对每次考试和成绩都格外重视,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就会感到非常难过,考试之前也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焦虑情绪,平时除学习外缺少其他娱乐活动,很难产生沉浸式的愉悦感,对自身要求过高,有完美主义倾向。
2 家庭环境特殊,有童年阴影
王某父母双方都是中学教师,从小就对其学习和生活严格要求,特别是其母亲过分严苛,对王某不规范的行为习惯,其母亲有过施加身体和精神暴力的现象,对其内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因而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遇到问题也不愿与父母沟通,周末和假期在家时也总是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回避与父母的正面接触,甚至大一入校也是在其他亲戚的陪同之下来学校报到。
3 心理敏感,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
该生心理敏感度较高,在谈话过程中很少与笔者发生直接的眼神交流,目光似乎充满疑虑,对于外界产生的动静十分警觉,交谈时注意力不集中,似乎总是在思考其他问题,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在宿舍生活方面,该生也容易受到环境干扰,时常出现失眠,不戴眼罩和耳塞就难以入眠,睡眠质量较差,而且每当休息不好的时候身体也会感到不适,脾气会变差,偶尔会因此同室友发生口角。
4 看待问题片面,表达方式欠妥
对于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该生习惯性将原因单方面归结为自身或外界,很少能同时看到一个问题的两面性,在表达方式上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缺乏理性精神,比如谈及班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时,该生只是单方面指出班级工作中的各种不足,却无法认识到班级同学在各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其看待一些社会和学校热点问题也存在类似不足,部分观点有失偏颇。
5 外热内冷,来面阳光内心抑郁
在日常生活中,王某习惯于将自己的不满和郁闷埋藏在内心深处,很少主动对人提起自己的困难,在人前总是尽可能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但内心的痛苦失落感却与日激增,但又不愿与朋友和家人提起,担心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坚强。久而久之,该生形成了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性格,以一种表面的阳光假象掩盖本质的抑郁倾向。
二 案例分析
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生阶段,王某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绝非个例。面对这类学生,首先要明确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藥”,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通过有效干预进行正确疏导,以防问题加剧,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进一步伤害。针对上述案例,笔者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人生的意义建立在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这类外因上,而忽视了作为内因的身心健康。
2 习得性无助,经常试图控制自身能力范围以外的事物,反复产生失控的消极体验,陷入低动机状态,丧失生活兴趣。
3 根据艾伦·贝克的理论,注意并夸大消极事件会逐渐导致抑郁症状,这也是案例中学生常用的情景解释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十分不利于心理健康。
4 女生较男生情绪更为敏感,也更倾向于将困扰藏在内心,缺乏与外界坦诚的沟通和分享,未能建立起有益的亲密关系。
5 常用因果性归因,习惯于用内在、稳定的因素来解释自己面临的消极事件,加剧自身的无助和绝望情绪。
6 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其未能形成积极、独立的理性思考精神,依赖线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与处理问题倾向片面和情绪化。
三 辅导过程
1 分阶段进行约谈,实时掌握其心理动态
笔者在不干扰王某正常上课的情况下,与其进行多次深入的谈话。谈话分为三阶段,根据对其情况的把握,逐渐加深谈话力度,延长谈话时间,并根据其反应适当调整谈话方式。各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倾听为主):在王某主动通过QQ求助之后,笔者在当天晚上与其进行了第一次谈话,为了保护其隐私,便于谈话顺利进行,特将地点安排在学院心理咨询室内。第一次谈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王某打开心防,初步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目前的精神状况。谈话采取一对一聊天方式,起初王某较为沉默,不愿意提起过去的经历,为避免谈话陷入僵局,笔者采取主动出击,首先从自己的经历谈起,通过阐述本人经历过的挫折和消极体验,让王某理解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低落也属于正常状况,关键在于自身调整,应当正确面对挫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通过笔者对自身经历的介绍,王某逐渐降低了戒备心理,话匣子也终于打开,将自己近来的感受及过往的经历详实地告诉笔者,在其进行陈述的过程中,笔者认真倾听,并对其表示同情和理解,初步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后,笔者对当天的谈话内容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后续的谈话做准备。
第二阶段(提出建议):在初次谈话之后,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对心理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了解,在具备了一定理论储备的基础上,笔者同王某进行了第二阶段的两次谈话。在本阶段的谈话中,笔者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结合王某的情绪状态和反馈,从专业角度对其提出了建议,并引用生活中和历史上的各种人和事的案例对相关理论进行诠释,本阶段王某反应良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会尝试做出改变。
第三阶段(持续跟进):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谈话,王某已基本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主动向笔者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表示睡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与其进行了最后阶段的两次谈话,旨在掌握其心理动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前期谈话取得的成效。相比前期谈话,本阶段王某显得更加积极,并意识到自己此前在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表示将继续努力调整自己。王某在主动思考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不足之处在于尚未与家长实现有效的互动和沟通,难以克服童年时期留下的阴影。
2 及时联系家长,就该生状况进行沟通
在第一次谈话之后,笔者认为需要让家长了解王某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使家长及时知情,另一方面可以就王某的问题交换信息和意见,以利于对该生后期的教育引导,实现家校联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交流,笔者掌握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切实了解到王某童年时期的特殊经历,及其成长过程中长时段的心理状态,从家长方面获取到很多学生本人遗忘或不愿提及的信息,对后续与其进行谈话和相关干预提供了参考。在了解情况之外,笔者也建议家长调整对王某过高的期望值,给予其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空间,并积极配合学校,及时反映学生在家时的表现和心理状况。
3 通过班级和宿舍成员了解情况,进行干预
班级和宿舍是在校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其中的成员了解情况,可以从侧面增加对王某的了解,与一对一谈话相辅相成,全面掌握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心理动向。根据王某所在班级和宿舍成员反映,笔者了解到以下情况:
(1)王某学习刻苦,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自习,即便是周末也不例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
(2)情绪容易紧张,考试之前会出现明显焦虑,考试前后的一两周情绪较差,时常独来独往,避免与人接触;
(3)与家长沟通很少,几乎从未听到其在宿舍与家长通电话;
(4)对周围的人和事缺少关心,言行主要围绕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上述情况基本上与单独谈话和家长反映的情况相类似,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王某所在班级班干部和宿舍成员对其进行关注,并强调应以正常的方式与其交流和相处,避免造成抵触,加剧心理问题,在确保其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帮扶,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班干部留意王某日常上课出勤情况,如有未经请假缺勤的情况须及时跟老师和笔者反映;
(2)宿舍长关注其就寝情况,如有夜不归宿情况须及时向笔者反映;
(3)安排班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其一起自习,如有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扶;
(4)班干部和宿舍成员关注其身心状况,如有身体不适、心情长期低落、沉默寡言的情况及时反映,主动关心其生活,有困难积极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王某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搭建起以一对一谈心谈话为主,家庭、班级、宿舍共同关注为辅的干预和帮扶机制,在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行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王某的心理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从以往的持续低落转变为开朗愉悦,会时常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发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
(2)从以往的被动回应转变为主动接触,会主动跟笔者汇报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积极参与班级事务;
(3)从对家长的排斥和不理解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理解,认识到家长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尝试多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
(4)从以往对自己的过高要求转变为适度的劳逸结合,尝试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计划广泛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进而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
四 启示与思考
1 建立健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过程中,建立一套合理的工作机制必不可少,健全的机制既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互通,又能为相关工作提供有力抓手。在本案例中,針对学生王某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搭建起以谈心谈话为主,家庭、班级、宿舍共同关注为辅的干预和帮扶机制,从横向和纵向双维度实现了有效干预和帮扶,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下,完成了对王某的心理疏导,并取得良好成效。
2 关注重点群体,普及常识教育。
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悬殊,特别是工科学院更为明显,女生所占比例过小,导致其容易被学生群体边缘化,尤其是与家长关系较疏离的女生,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和不被关心,应当给予重点关注。此外,工科专业的学生大多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在专业之外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生命观、爱情观等常识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理念,遇事不钻牛角尖,保持良性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 深入了解情况,因势进行疏导
进行心理干预和帮扶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经历都大不相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各种形式,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方能“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帮扶措施。在具体疏导过程中,也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因为过急过猛和一刀切式的言行激化矛盾和问题,阻碍干预和帮扶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