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点亮儿童生命底色

2020-04-17 08:54章振乐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蚕豆节气劳动

章振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早前看到过一份资料,显示的是各国中小学生每日的劳动时间,中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12分钟,仅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这个数据着实让人震惊。孩子“没时间”“不会劳动”,自理能力缺失,劳动意识淡薄,甚至轻视劳动。在物质生活丰盈的新时代,劳动逐渐被弱化、被边缘化。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国家领导人立足新时代对于共和国年青一代重要的召唤。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幸福未来,不论社会怎样进步,蕴含在劳动中的美好价值都不会改变,“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也从未改变。我们今天生活的所有“安逸”,背后都有无数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奉献,都是源于人类辛勤、诚实、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就是引导孩子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劳动的意识,养成劳动的习惯,从而爱劳动,会劳动,这是个人生命发展的必须,更是强国富民的大事。

一、让劳动回归校园

2009年,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以下简称七小)成立,开学不到半年,我们就利用学校周边的20亩土地,创办了“开心农场”,逐步建设了一个集学习、劳动、体验、探究于一体的教育综合体,从回归自然角度切入,探索育人模式的转变,让劳动回归校园,并与课程逐步融合,形成了一大批特色课程群;与学科教学相渗透,让学科教学有了新鲜的元素,使之扎实而接地气。

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间,当初网络QQ版的“开心农场”已经销声匿迹,而七小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却欣欣向荣,呈现蓬勃的生命力。从最初开辟“开心农场”劳动教育基地,将劳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到立足“开心农场”构建农事特色课程,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再到整体架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劳动综合实践育人功能,开发三大课程群,近60个子课程进行项目选择性学习,探索劳动教育全科的融合和延伸。七小的劳动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个动人的教育场景,开启了孩子幸福人生的一扇大门。

一颗小小的卵,从孵化到蚕吐丝结茧、化蛹成蝶,再进行手工抽丝,这是七小三年級孩子的大科学课,整合了各门学科的一个综合性学习课程。蚕听钢琴曲会有什么反应?蚕会游泳吗?爬梯子的蚕宝宝?蚕茧也有雌雄之分?观察日记,科学小实验,科研小论文,成果手册,汇报展示……在整个综合学习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主动实践,积极思考,当孩子们的内驱力得到激发,学习便是一件有趣的事。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孩子跟着物候劳作,顺着规律种养。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研究向日葵,六年级养小兔,在富春七小开心农场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在一轮轮的农事操作中,孩子们不仅观察到了物种、自然、大地的轮回变化,也收获了知识沉淀、自信喜悦的童年时光,这是七小的“开心农事”课程。

鞭春牛、舞龙灯、做乌米饭、立蛋秤人、做麦草扇,在二十四节气中寻找与儿童纯真童年的契合点,挖掘成长的力量,感受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它不仅让孩子们收获知识、常识,更体悟到一种对待生活的哲学与智慧,这是七小的节气课程。

扫地怎样才能扫得干净?农场收获的蔬菜该怎样清洗保存,怎样做更好吃?蔬菜的不同切法对口感和味道有没有影响?分年级的家务劳动是每周打卡内容,在孩子们眼里,不仅是劳动,也是研究的内容。

一颗经过精心挑选的鸡蛋,在经历孵化的那段时间,翻蛋、温度、湿度、通风都有讲究,观察记录检查必不可少,这是一段非常有收获的经历,二(6)班的小汪同学成为孵蛋专家,也带动了一大批孩子开始尝试这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

一只甲虫,一块岩石,一片香樟树叶,一颗土豆,甚至一株狗尾巴草,在老师们眼里都是课程资源,在孩子们手里,它们成了一例例标本,一篇篇观察日记、一个个研究报告……岩石社团的主讲老师,是孩子;昆虫社团的主讲老师,也是孩子。他们有一大批狂热的粉丝,一起发现,一起探究,一起实践,学习是一种自内向外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新劳动教育努力让劳动回归校园,让孩子站在学校的中央,走向幸福而完整的学习生活。我们将劳动作为一个教育的综合体,顺着每一个孩子最自然的天性,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点亮生命的底色,促进全面发展。

二、在劳动中生长

几乎所有的劳动都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完成任何一项劳动都需要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比如做饭,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系统性的,它由无数个细节构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做菜过程中一系列的细节如何把握,其实都是对一个人劳动素养的培养。又如扫地擦桌,怎样才能做好?我们当地有句古话:扫地扫壁角,擦桌擦四角。再比如盛饭,我们的孩子在实践中知道了爷爷奶奶吃饭要软一点,要在中间盛;爸爸要吃得多一点,妈妈喜欢吃锅巴,她会因人盛饭。给农作物拔草,要先清理四周,再到中间,小心翼翼,注意别把苗给拔了。萝卜为什么要拔苗?大蒜为什么要补种?不同种类的青菜口感各不同,萝卜有很多品种,红萝卜炒着吃,白萝卜炖着吃,不同品种吃法不同,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孩子才会有真实的学习和体验。在劳动中,孩子们要面对大量的细节,他们在细微之处拿捏,在整体过程中设计规划,所以说,劳动不仅是培养能力,还能养成系统和条理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做事风格,积累体验和成长的营养。

而孩子们也时常给老师们带来教学相长的感动。花菜叶被折了,原来是为给花菜撑起的保护伞,避免花菜被雨淋之后长黑点。咬人的小兔最终留了下来,让孩子们学会了自我反思,并由此学会了推己及人的体验和感悟。亲手种的萝卜苗尽管舍不得拔掉,但为了让萝卜长得更好还是勇敢地拔掉了,被拔的萝卜苗被腌成了菜和大家分享。每一样事物,不管成为什么,只要用心都有存在的价值。

吃午餐时,不忘带上一个小盒子,只为饭后去农场抓小青虫,抓来的青虫,要等待它变成粉蝶飞出来;为了让自己种下的蔬菜长得更好,孩子们给蔬菜制作有机肥,吹笛子,捏几个彩泥小伙伴……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童年有童年的味道。劳动丰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让孩子的成长焕发独特的光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出自他的手指头上。劳动的确能促进大脑发育,劳动更能促进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新劳动教育,让孩子的双手更加灵巧,智慧得到发展,成长为健康快乐、热爱生活的人。

三、构建劳动课程新样态

新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以保障其有序推进。结合劳动教育的目标需求及学校实际,我们采用“学科整合、力量融合、资源综合、多元评价”四个策略,通过“课程开发、区域推进、生态优化、全面发展”四个路径开展探究与实践,努力追求适合学校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的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丰富多元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丰富载体和有力依托(见图1)。

以“田野大课堂”为例(见图2),结合国家课程编排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自然节气规律,学校分层开设了6个项目制学习课程,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比如,三年級的“种花养蚕”和四年级的“种油菜”,正好也是科学课要探究和观察的内容。这就是典型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做到了“班班有课程”。

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有主题、跨学科地亲近大自然,促进生命健康多元成长。作为指导农事的子课程,跟着节气去劳作,我们不仅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还将节气课程与田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1.学科整合——综合性学习过程

我们以一年级的“蚕豆种植”课程为例,我们根据蚕豆生长和农事安排的自然规律,用3个单元板块和9个学时进行了序列化编排(见图3)。实现了“事事有体验,时时有成长”。

与传统的劳动教育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内容上不只局限于德育,还包括文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不仅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还让孩子们在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中认知、体验、探究、创造,从而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把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有机地统整、融合。如一年级的蚕豆课程,孩子们种植、养护,测蚕豆的高度,画蚕豆手册,做蚕豆手工,绘蚕豆自然笔记,讲蚕豆的故事,编蚕豆的歌谣,找蚕豆的“豆耳朵”,剥蚕豆比赛,煮蚕豆赠蚕豆等,他们亲历从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体验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2.力量融合——区域推进劳动教育

我们将24个节气和8个传统节日有序编排,形成“红领巾节气”课程。开展“传统特色章”争章活动,让争章活动进中队,引导队员“亲近传统文化,感受节气之美”,激发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018年6月起,在富阳区委宣传部组织下,全区24个乡镇(街道)立足自身的文化特色,分别“认领”1个节气课程,定期开展节气活动,实现了区域性推进。节气课程进乡镇,也为学校节气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每逢节气活动,学校与乡镇共同策划,师生、家长代表和当地社会群众共同参与。不仅助推了节气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也为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4月起,我区发布《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实施方案》,由新劳动教育研究院研制活动课程,全区33个新劳动教育联盟校先行试点实施。组织学生“进村入户下农田”,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农民、工匠成为“劳动课老师”。全区现有乡村实践体验基地8个、城区基地8个,未来两年,还将逐步打造100个精品村、1000个示范农户。孩子们在劳动研学中了解了家乡发展,感受了民俗民风,激发了家国情怀;提升了劳动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开发了农村、农户资源,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和经济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11月,中国长三角新劳动教育联盟在富阳成立,富春七小与来自四省市的专家、学校一起,共话劳动教育的为“新”之道,推动长三角地区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分享爱心、快乐成长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带领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实践,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型。

3.资源综合——优化德育生态环境

为了拓展教育资源和优化生态空间,我们发布了4个劳动建议(300条),包括:家务劳动建议(90条)、校内劳动建议(90条)、农场劳动建议(90条)、公益劳动建议(30条)。还提出了“劳动时间建议”。从家务劳动到校内劳动,再到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4个劳动指导建议的先后颁布,使每个年级都有适合各自年龄特点的事项清单。从课堂走向农场,从学校走向社会,引领家长和学校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家庭,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空间得到了拓展;定性定量的结合使劳动教育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从而促进了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教育生态发展。

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渠道。新劳动教育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依托开心农场开发了三大主题课程群(农事体验、劳动创意、美好生活),每个课程群都由4~5个子课程组成,有些子课程本身也是独立的“课程群”。比如,“快乐种养”课程有7个小课程(6个农事劳作体验课程和中药种植课程)。因此,确切地说,我们的课程不是“群”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体”。通过综合体建设,我们形成“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模式转变,促进育人生态的不断优化。

4.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革新,评价是重要的一环。学习经历、学习成果不仅仅是探究活动的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用小组间同心协力的合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而获得的结晶、产生的作品。积极有效的评价更是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评价系统,除了有操作手册、测评量表等评价工具外,还开展无纸笔测试、劳动技能考核、最美农场评比、小小农博士选择等,通过劳动币进行奖励与兑换,形成“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长效评价机制。以二十四节气课程为例,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开展评价。

一是依托劳动币,开展量化评价。劳动币是学校开展课程评价的具体抓手,采取生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开展,采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即评价研究成效,不仅根据成果进行评判,同时对整个研究过程、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多鼓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以寒露节气为例(见表1)。

二是依托多平台,开展宣传评价。针对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物化结果,定期分主题举办成果展;针对艺术表演类节目,如诗词朗诵、演讲、游戏活动等,举办专题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感受节气文化。

同时,学校借助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活動成果,一方面扩大课程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凝聚外部力量,让包括家长在内的更多资源能参与其中,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社会调查、科学探究、具身体验等重要的发展性学习活动,都是我们评价的范畴。没有分数,没有规定的考试,没有标杆一样的准则,让孩子们在亲历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无穷创造和乐趣,喜爱劳动,尊重劳动,这也许就是我们唯一的评价标准。

这十年,学校在“开心农场”基础之上,在校园里又建起了农具博物馆、中草药种植园、阳光绿谷现代农业园、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木工教室、3D打印、气象站等实践场所。同时,学校还走出了校园,开辟了校外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孩子们的学习空间更大,成长方式更加多元。社会生活、田野间、大自然中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他们爱观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劳动、学习中遇到种种问题,能试着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自然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在付出与给予的过程中,在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中,孩子们学会了责任,懂得了担当,体悟到感恩,更拥有了智慧。

新劳动教育也带动了教师育人理念的自然转变,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收获了一大批具有学校特色的较高水平的实践研究成果。师生的发展成就的是学校的发展,新劳动教育已成为富春七小改革创新事业的一张“金名片”。

十年坚守,我们不忘初心,用劳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用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好亮丽的底色。

(作者系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蚕豆节气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蚕豆花
找蚕豆“耳朵”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住在蚕豆里的故乡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