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医院骨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空心钉内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的80例患者。患者被归类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案治疗;空心钉内固定术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空心钉内固定术方案治疗。结果:①经过治疗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空心钉内固定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②经过治疗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负重时间对比空心钉内固定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③经过治疗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空心钉内固定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④经过治疗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住院时间对比空心钉内固定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可以使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情况更好,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标准比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术的方法理想,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老年髋部骨折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骨折,研究显示,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近几年人数在逐渐增加,其骨折的部位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以及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髋部骨折以往多采取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导致老年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研究显示,髋部骨折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肢体修复完整,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水平。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研究空心钉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80例患者,症状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X射线片或CT确诊为初次髋骨骨折;②患者骨折前生活均能自理;③患者均适合进行手术。排除标准:①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患者不能耐受手术;④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的现象。患者被归类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n=40):男26例,女14例;年龄60~86岁,平均(67.64±5.39)岁;骨折原因:摔倒25例,交通事故10例,高出坠落2例,其他3例;Garden类型:Ⅰ型10例、Ⅱ型10例,Ⅲ型10例、Ⅳ型10例。空心钉内固定术(对照组,n=40):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1岁,平均(67.85±5.54)岁;骨折原因:摔倒23例,交通事故12例,高出坠落3例,其他2例;Garden类型:Ⅰ型12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10例。观察组中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Garden类型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将侧髋粗隆部垫高,采用C型臂X射线机间断透视进行监测,采用Whitman法复位,参考Garden对线复位原则,对复位轻柔2~3次。选择髋外侧入路,将股外侧肌剥离,暴露股骨粗隆,严格按照步骤放置3颗Gammar螺钉,按照三角形进行分布,钉头距离股骨头关节面5mm。再次采用C型臂X射线机间断透视观察,复位满意后,清洗伤口,放置引流管,将伤口缝合。观察组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将髋骨垫高,在髋关节后外侧行13~16cm的切口,将肌层逐层分离将髋关节关节囊切开,对和骨折块相连的筋膜组织进行保护,大小转子复位后采取钢丝进行固定,在小转子上方1cm位置行股骨颈截骨之后取出。全髋关节置换将髋臼进行常规处理后,安放臼杯。股骨小粗隆为中心,前倾角为15°,之后采取牙腔锉扩髓。依次进行股骨柄假体、股骨头假体安置,完成后将髋关节复位,检测关节的松紧程度和头臼匹配情况,符合标准后,清洗伤口,放置引流管,将伤口缝合。
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本院采用最新版SPSS19.0软件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对比。用于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用于组间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后比较,总结并分析。该研究的数据有差异(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用时更少,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负重所用时间更短,骨折愈合所用时间更少及住院时间更短,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功能衰退,骨质疏松,髋关节周围的肌群也发生退变,容易导致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3]。股骨颈骨折患者会出现血运障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骨折会很难愈合,造成股骨头坏死,严重的患者会引起心肺器官衰竭,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髋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固定物和关节置换手术得到提高,内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4]。
内固定术中使用的材料主要组成部分是粗螺纹钉、套筒钢板以及尾加压钉,原理是轴向压力和垂直剪力一起对股骨头起到固定的作用,轴向压力会压紧断面,对骨折的愈合有促进作用。然而,其存在力臂长、应力集中的缺点,较易导致钉板松动、断裂、髋内翻畸形等,加之手术中抗旋能力差,手术暴露广,造成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属于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术中不会切断患者髓关节肌肉,可显著减少对关节囊、骨骼肌及韧带带来的损伤,增强内固定作用。
综上所述,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恢复情况更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n=40,±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n=40,±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负重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对照组 92.86±15.33 470.15±62.33 39.52±5.21 15.74±3.28 18.35±3.46观察组 89.62±15.32 322.52±40.35 10.23±2.52 12.50±2.15 14.66±3.22 t 0.946 12.570 32.010 5.225 4.938 P<0.05 <0.05 <0.05 <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