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质砂土地基基坑渗透破坏模型试验研究

2020-04-17 12:42席培胜张兴其浦玉炳席彬彬肖博文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砂土模型试验水头

王 枫,席培胜,严 中,张兴其,浦玉炳,席彬彬,肖博文

(1.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

基坑工程中,尤其在地下水丰富地区,为防止出现地下水的渗透破坏情况,保证施工安全,防渗结构起到主要作用,不同的防渗形式适应于不同的地层情况。在渗流场的作用下,坑内土体有效应力下降会直接降低围护结构对主体的支撑作用,导致围护结构受力变形。而一旦坑内土体发生渗透破坏,就完全失去了支撑作用,严重威胁基坑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1-3]。冉龙[4]通过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土体密实度、黏聚力、内摩擦角、桩土界面摩擦特性等因素对临界水力梯度以及渗透破坏模式的影响;胡琦[5-6]采用模型试验,通过对水头与土体变形的观测,研究均质砂土与粉土地层基坑工程中考虑基桩影响的渗透破坏问题,揭示了基坑工程土体渗透破坏模式;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基桩对土体渗透破坏的影响以及渗流对基桩受力变形的影响;刘历波[7]利用Midas软件对某深基坑工程进行渗流模拟,针对坑内外土体的孔隙水压力,研究了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分布变化规律;何绍衡[8]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某基坑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预降水深度、止水帷幕深度对基坑变形性状的影响。本文采用自制的渗流模型试验台,对基坑工程中地下水渗流特征及渗透破坏进行试验研究,探讨均质砂性地层中渗透破坏形式,以及防渗墙入土深度对防渗效果的影响,采用PLAXIS软件的渗流分析模块,对基坑渗流场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渗流边界条件对渗流场分布形式的影响。

1 基坑渗流模型试验概况

1.1 模型箱设计

图1 模型箱主体装置

本次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工程中地下水渗流情况,试验装置包括:

(1)以L型为主体的砂槽如图1,材质为有机玻璃,以中间的断口处为界线,分别模拟基坑内与基坑外,坑外部分的砂槽高度为110 cm,坑内部分的砂槽高为60 cm,整体的砂槽长度为110 cm,宽度30 cm。砂槽的一个侧面,有19个开孔,为水位测量点,配以滤头。

(2)防渗墙用有机玻璃板来模拟,长110 cm,宽30 cm,厚度为8 mm,试验过程中,玻璃板的两边与模型箱内壁接触处,涂抹少量玻璃胶以防漏水。

(3)19根带刻度的玻璃管,长110 cm,内径8 mm,通过软管与砂槽上的滤头相连,组成整个水位测量系统。

1.2 砂土级配及相关参数

试验所用到的砂土取自某一隧道工程的施工现场,其颗粒级配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平均粒径d50=0.125 mm,不均匀系数Cu=5.8,曲率系数Cc=2.2。最大与最小干密度分别为ρdmax=1 687.75 kg/m3,ρdmin=1 388.12 kg/m3。

图2 砂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1.3 试验过程

(1)模型箱内填土高度为400 mm,将砂土烘干后用5 mm孔径试验筛过筛,分层填筑,在对应埋深位置安插好玻璃板模拟防渗结构。

(2)填土完成后,缓慢加水至模型箱的高槽区域,直到整个土体刚好饱和,静置一段时间后,用环刀取少量土样称重,测定土体饱和密度。

(3)在模型箱的高槽部分逐步施加水头(每次增加50 mm),与坑外土面形成水头差,待水头稳定之后,记录水位点处的水位值,并随时观察箱内土体的变形情况,直至土体完全渗透破坏。

2 PLAXIS数值模拟分析

数值模拟原型为所做的模型试验箱,利用PLAXIS 2D软件进行渗流情况模拟。采用PLAXIS软件建立二维模型,整个模型由土体和防渗墙组成,如图3所示。结合所做的相似模型试验设计,将数值模型尺寸取为100 cm×40 cm,土体为砂土,结合实际试验所得土体参数,具体如表1所示,不考虑渗流对土体参数的影响。防渗墙用板单元来模拟,并在板单元周围加上界面单元用来模拟土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在计算地下水渗流时激活界面单元,可以防止水流通过防渗墙。固定防渗墙两侧的水头差,模型的两侧以及底部边界设定为渗流闭合边界,防止对渗流结果造成影响。

需指出的是,此次模拟无法准确表现土体的破坏,所以只能借由土体中水的渗流速度变化做定性的对比,其主要目的是与相似模型试验结果相互印证。

表1 细砂数值模拟参数表

图3 数值模拟模型图

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模型试验一共为三组:防渗墙入土埋深100 mm;防渗墙入土埋深150 mm;防渗墙入土埋深200 mm,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3.1 模型试验破坏结果分析

填土后用环刀取土称重为333.6 g,环刀自重103.1 g,直径6.18 cm,高4 cm,体积为119.92 cm3(π取3.14),算得饱和密度ρs1=1.92 g/cm3。另两组试验中土体用环刀取土称重分别为331.2 g和335.9 g,同样计算出饱和密度并取三组平均值,最后得出ρs=1.92 g/cm3,说明三组试验中的土体密实度近似相同,具有可比性。再按照公式[9]ρs=(ds+e)/(e+1),其中细砂土颗粒比重取2.67,即可得到土体孔隙比e=0.82。

将模拟防渗墙的玻璃板插入土体深100 mm,逐级抬高坑内外水头差,最终土体发生渗透破坏时的水头差为158 mm,如图4、图5所示。当水头差接近破坏水头时,土体发生变形,坑内土体略微隆起,意味着土颗粒之间开始变得疏松;当总水头达到临界破坏水头,土体发生急剧变形,坑内土体明显隆起,而坑外土体则快速下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剪切破坏带,并且与防渗墙之间形成了一个楔形体。

第二组试验中,防渗墙入土埋深为150 mm,重复第一组的试验操作,逐级增加坑内水头,直至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破坏时的水头差为236 mm。对比第一组试验可以看出,防渗墙的入土埋深虽然仅仅加深了5 cm,但防渗效果显著,破坏水头由158 mm提升到236 mm,提升了78 mm。

第三组试验中,防渗墙的埋深增加为200 mm,同样重复上组操作,逐级增加坑内水头,直至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破坏时的水头差为283 mm,相比于150 mm埋深时的破坏水头提升了47 mm。

图4 流土破坏 图5 破坏后土体形态

图6 水位测试点分布图

3.2 试验中水位点水位变化规律

整个模型箱水位测试点的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一共19个测点,为了更好地分析防渗墙及土体之间的渗流场情况,本次试验仅选取防渗墙周围一圈的水位测试点,从上到下依次以1~9进行编号。

以第二组试验(防渗墙埋深15 cm)为例,分别记录在50 mm、100 mm、150 mm、200 mm水头下,这9个水位测试点的水位值,如图7所示。其中1号点位于水中,代表着实际坑外水头,即总水头差,9号点位于坑内土体表面以上,水位值不变为零。

由图7可以看出:水头差分别为50 mm、100 mm、150 mm、200 mm时,各点总体的水头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其中,1号点到3号点及7号点到8号点的降幅最大,3号点到7号点水头下降较平稳。

同时以水头差为横坐标,观察各点的水位变化见图8。

图7 各点水头值随水头差变化规律 图8 15 cm埋深时各点水头值

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水头差为50~100 mm时,各点的水头为线性增长;而在水头差100~150 mm时,2、4、6点的水头增长速率略有增加,其余点近乎保持线性增长;当水头差增加至200 mm,接近最终的破坏水头时,2至7号点的水头增长速率都略有下降。

3.3 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1)防渗墙入土深度10 cm

当防渗墙入土深度为10 cm时,渗流示意图见图9,渗流场云图见图10。

图9 渗流示意图 图10 渗流场云图

由图9可以看出:防渗墙左侧的水头整体向右侧发生渗流,且明显可以看出土体中的水有绕过防渗墙的流向,这也符合防渗墙的作用机理,通过增加地下水的渗流路径以此来达到防止渗透破坏的目的。

由图10可以看出:土体渗流速度最大的位置处于防渗墙末端偏左的位置,最大流速为32.11 m/d。通过渗流场的流速分布可以看出,砂性土体的渗流破坏模式接近于楔形破坏。

(2)防渗墙入土深度15 cm

当防渗墙的入土深度为15 cm时,渗流场云图如图11所示。整个渗流场的分布趋势与10 cm埋深时基本一致,土体中水渗流速度最大的位置位于防渗墙的末端,最大流速为25.94 m/d ,可以看出虽然防渗墙的埋深仅增加了5 cm,但是对整个渗流场影响较大,流速有了明显降低。

(3)防渗墙入土深度20 cm

防渗墙入土深度为20 cm时,渗流场云图如图12所示。

图11 15 cm埋深时渗流场云图 图12 20 cm埋深时渗流场云图

相较于10 cm埋深的情况,没有过于集中,发生最大渗流速度的位置依旧处于防渗墙的末端偏左的位置,最大流速为22.37 m/d。防渗墙入土深度从15 cm增加到20 cm对土体中水的渗流速度的影响没有10 cm增加到15 cm时有效。

4 结论

(1)在均质砂土地基中,防渗墙底部的土体受渗透力的作用形成贯通的塑性区,发生楔形体渗透破坏。

(2)当防渗墙插入土体中,地下水有绕过防渗墙的流向,通过增加渗流路径,减小了水力梯度,可以防止渗透破坏。

(3)土体中插入防渗墙,防渗墙的底部为最大渗流流速位置;而随着防渗墙入土深度的增加,整个渗流场的渗流速度逐渐减小。

(4)试验与模拟结果表明,防渗墙每增加相同的入土深度,其防渗效果并不一致,在均质砂土地层中,当防渗墙的埋深从该土层的1/4深处增加至3/8深处,临界水头差增加约50%,而防渗墙从3/8埋深处增加至1/2深处,临界水头差仅增加28%;即防渗墙埋深由土层1/4处增加至3/8处和由3/8处增加至1/2处,增加同样埋深,临界水头增长率前者约为后者的两倍。实际工程中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及施工成本,优化防渗墙的设计埋深。

猜你喜欢
砂土模型试验水头
台阶溢洪道无因次消能水头规律与水面线计算
叠片过滤器水头损失变化规律及杂质拦截特征
中低水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动力特性计算分析研究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非饱和砂土似黏聚力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反推力装置模型试验台的研制及验证
水闸砂土地基地震荷载作用下液化特征研究
水工模型试验对泵闸结构的优化与改进
厦门海关调研南安石材专题座谈会在水头召开
不同低温温度下砂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