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020-04-17 13:19张鹏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神经功能针灸

张鹏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的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软化或者缺血性坏死[1]。患者生病后对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的范畴,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可以将该疾病分为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气虚血淤,风痰上扰,阴虚风动等,病因产生的机制复杂,多为风、痰、火、淤、虚,且与心、肾、肝失调有相关性,中医治疗一般为疏通经络、醒神开窍[2]。有研究指出[3],针灸、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较好。本研究就脑梗死治疗中针灸、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37例。治疗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5.3±2.8)岁。常规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4.9±2.7)岁。两组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进行检查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给予营养神经以及保护脑组织的药物。

常规组给予阿司匹林片(陕西孙思邈高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1415;规格:0.5 g)口服,用法:100 mg/次,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410;规格:75 mg]口服,用法:75 mg/次,1次/d。

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以及康复训练,针灸的穴位选取:中经络针灸选取百会、人中、极泉、足三里、内关穴等,如果患者有痰热腑实则配以曲池、丰隆、内庭穴,如果患者有风痰阻络给予合谷、丰隆穴。中脏腑针灸取穴,主穴位为内关、百会、人中穴;若患者有闭症则给予太冲、合谷、十二井穴,若患者有脱证则配以关元、气海、神阙穴。

康复训练:良姿位的摆放(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关节主动、被动训练、单桥运动、双桥运动、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言语训练(呼吸、舌肌、唇肌无力训练)、吞咽障碍的训练(摄食训练、吞咽障碍康复操、咽部刺激训练),30 min/次,3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评估其疗效。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判定标准[3]:轻型缺损为0~15分。中型缺损为16~30分,重型缺损为31~45分。对比分析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判定标准[4]:完全需要他人协助进行日常生活低于20分,在他人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生活为21~40分,在他人简单的帮助下可以进行常规的日常生活为41~60分,能够实现生活自理超过60分。

临床疗效:依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判定,显效为神经功能评分减少46%及以上;有效为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45%;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比较(表1)治疗前,两组的神经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2)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比较()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神经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37 25.02±1.58 17.25±1.64* 35.12±1.18 50.25±1.94*治疗组 37 25.21±1.05 13.15±0.95* 35.41±1.65 61.15±1.23*t值 0.581 4.223 0.481 4.223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实施治疗的原则为维持基本的生命系统(心率、血压、呼吸、血液、肾、电解质)的稳定,再实行序惯性处理,观察脑部病变的动态过程、阶段性的变化以及主要损害的环节进行治疗。该疾病按照病程可以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后遗症(6个月以后),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为急性期的分型治疗,积极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形成[5-6]。抗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发作、血栓的延长以及防止阻塞远端小血管的继发性血栓形成,以促进侧支循环[6]。脑梗死患者一般致残率较高,治疗后应该给予积极地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一般认为早期康复时间为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也有研究者认为只要不影响抢救,应该立时给予被动训练以促进康复[7]。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物,但是在该疾病的治疗中主要是起到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氯吡格雷用于预防以及治疗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以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性疾病,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也可以抑制非ADP引发的血小板聚集,而且该药品口服吸收的速度快,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非常高,通过肝脏进行代谢[8]。

经络运行全身,沟通机体的内外通路,联络脏腑肢节,具有感应传导、运行气血的作用,更能够抗御外邪、濡养脏腑、调节机体平衡,而穴位是联络人体经络上特殊点的部位,中医可以对该部位进行点按、推拿、艾灸、针灸从而治疗疾病[9-10]。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给予药物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常规低(P<0.05);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评分较常规组高,治疗总有效率(94.59%)较常规组(78.38%)高(P<0.05),通过比较可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能够对血小板的释放以及聚集进行选择的抑制,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肢体恢复的效果一般,针灸能够通经活络,刺激患者神经的恢复,尤其是对于机体的关节等以针灸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痉挛的状态,使肌群功能得以增强;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可以最快时间内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活动,形成大脑的新陈代谢,缓解关节的僵直以及肌肉的萎缩。药物与针灸以及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患者恢复的效果好。

综上所述,脑梗死治疗中针灸、康复训练联合药物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神经功能针灸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针灸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