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男
疫情突如其来,教育产业陡然间冰火两重天。大量线下教育机构甚至领域内的不少“名宿耄耋”都没能熬得过这个年关。但线上教育却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大专院校与基础教育,都将课堂搬到了云端。老师不是讲台上手拿粉笔写写画画,而是一心一意与学生连麦互动;学生也不是躲在课本后交头接耳,而是在屏幕前凝神入定;家长也不再谈网色变,连带着手机与平板电脑都受到了青睐。谈了这么多年线上教育,在今天我们似乎才真正看到它迎来了风口。
不过在一片火爆之下,线上教育的发展也有隐忧。先不谈教育产品的鱼龙混杂,也不论从业人员的参差不一。线上教育在社会常态下没有得到充分接受,本身就说明这个它与市场“痛点”还存在着隔膜。一言以蔽之,有这样三个因素制约着线上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教育质量。同样的金钱与时间,家长与学生可能最青睐的是将之投入到线下教育之中。这不仅是消费习惯的问题,还涉及学习氛围、老师督促、同伴竞争等线上教育所缺乏的因素。先进的软件当然能够检测学生是否闭麦打游戏,时尚的直播技术当然也能辅助老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少了笔直坐在教室中的仪式感、少了周围同学奋笔疾书的现场感,少了举手抢答的参与感,学习就有点儿像追剧,全凭着自己一腔热血作为动力。松懈和倦怠不仅在所难免甚至成为了一种必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线上教育无法完整把控教育质量与效果。
其次是维度单一。线上教育有点儿像速食食品。速食食品的特点就是方便、迅捷,不受時间地点与条件的约束,但也缺失了许多因素。譬如,烹调食品的满足感、选用材料的精致感、锅碗瓢盆的烟火气等。线上教育同样如此。当我们在聆听一堂语文课时,触动我们的或让我们喜爱的,并不仅仅是老师口中和板书中的知识而已。读完鲁迅的《藤野先生》,看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心中想的绝不仅仅是倒装句式、生僻字词、好词好句,更多的时候我们难忘的是老师在讲解它们时带领我们体会到的师生之情与母子之情。精彩之处,老师的一颦一簇,甚至随意的一个例子和动作,都能让我们或捧腹或沉思或感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想要学会一门知识,我们想的是自己要成为怎样一个人。线上教育课程设计的流程化、标准化以及千人一面的授课样态,并没有让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功能发挥出来。
线上教育最根本的还是教育,只是方式方法与传统方式有所不同。教育的目的,以黑格尔的观点来看,就是让一个人从自我提升到普遍进而又返回自我。这个离开自身又回到自身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因此教育也必然是严肃的。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以学生得到实在的磨砺、认识到世界的真相为目的。但目前许多线上教育机构却是以流量为核心逻辑的,包装名师名课、引导家长消费、开创百人千人大课,让老师做网红带货,让家长学生做粉丝供养。风口内这个逻辑或许成立,但长远看却伤害了行业更伤害了教育。
风口也是刀口,线上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