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卢克·巴克马斯特
多年以来,虚拟现实(VR)一直被视为未来电影制作的风向标,比起传统影视,它无疑能让观众获得更满足的沉浸式体验。1955年,电影摄影师莫顿·海利希在一篇名为《电影的未来》的文章中预言,电影制作将会“向观众展示全新科技世界,使其获得全面、生动、充满活力的感官及知觉体验”。海利希并没有使用虚拟现实这个术语,但他的描述已勾勒出虚拟现实的许多特点。
现在,正如我們经常感叹的那样,未来已经到来——尽管对于电影制作来说,将那些匪夷所思的科技全面注入电影(例如《割草者》和《星际迷航》)和电视节目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随着许多电影制作人把传统摄像机换成能够从各个角度捕捉画面的360度摄像机,当前阶段的电影制作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早期探索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简而言之,电影制作正面临着大变革,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例如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的兴起,电脑构建精细化数字世界的能力与日俱增,这些都为电影的未来带来了激动人心的想象空间。
20年后电影会是什么样子呢?未来的电影故事和今天的观众体验会有怎样的区别呢?
虚拟现实大师及艺术家克里斯·米尔克认为,未来的电影会让你拥有个性化沉浸式体验。他对BBC文化频道介绍说,电影将能够“专门为你实时编织故事——那种只为满足你的故事,会照顾你的个人喜好”。
相对于常见的“故事讲述”,米尔克更倾向于使用“故事体验”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观影体验将会“让人感觉像身处日常生活中那样自然而真实,但却可同时享有精彩故事的各种美妙”。
2015年,米尔克做了一次意义重大的TED演讲,谈到虚拟现实的艺术潜力。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电脑创作的人物与观众的实时交流,就好比Siri的高级版——但它却同时在故事中扮演着角色。
米尔克承认,能够让人工智能创作的人物如真人般与你交流的技术尚未完全问世,但是他预言“这一天的到来用不了20年”。
被《华尔街日报》称为“虚拟现实教母”的企业家诺妮·德·拉·佩尼亚也曾当过纪录片导演和记者,她认为,提起媒体的未来,第一个跃入她脑海的词是“立体式”,与今天的二维屏幕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她看来,未来“平面媒体将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像今天还有收音机一样,但电影制作不再可能是平面的了”。
观众将拥有“不必固定在座位上,可以在房间内走动的立体式全面融入体验”,因为“年轻一代的观众已经成长起来,他们习惯了融入式经历……他们会希望自己的视野、教育等一切都以融入体验的方式进行”。
尤金·钟导演的虚拟现实电影《艾露美》备受好评,被称为“杰作”,而其本人也被视为可以与美国电影先驱大卫·格里菲斯相提并论的电影制作人。影片的制作运用了“六度自由”技术,展现了浮在云端上的未来城市,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行走在动画世界里的感觉。
钟认为,未来,虚拟现实将与增强现实云日益融合,而后者本质上可以被视为现实世界的数字版。
“你可以想象超荷版本的谷歌地球,”他说,“不只显示街道,而是整个世界的复制。我们会将之与高端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实际上,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相当不错了。”
钟预言,未来“你将置身于故事当中。早上醒来,在你床边的桌上,会有个你喜爱的人物角色等着你。现在已有类似主题的电影,例如《她》”。
虚拟现实体验影片《碰撞》和《阿瓦维娜》的导演、艾美奖获得者丽奈特·沃尔沃思认为,未来,通过虚拟现实的叙事体验将为探索神经多样性提供新的方式。“我们将能够切身体验类似自闭症患者对世界的感受,”她说,“虚拟现实的感官体验能够让我们了解差异程度,这一点其他艺术形式是不可能做到的。”
展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应用前景,沃尔沃思指出,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拓宽对传统电影的感受范围。例如只要戴上VR眼镜,观众就可以对所观看的内容进行沉浸式体验。
“比方说,在观看乔治·米勒导演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时,你可以戴上VR眼镜,转换模式,瞬间你就坐在了弗瑞奥萨的卡车驾驶室里,与她一起感受在沙漠中全速行驶的酣畅。”
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2016年说过,虚拟现实很“危险”,因为比起非互动式体验,该领域的电影制作人对观众拥有的控制力不足,“观众有很大的自由度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必只跟着导演的指挥棒”。
未来观众将有能力做出自己的体验选择,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件好事,而非坏事。莫顿·海利希的预言正描绘了这样的图景:未来的电影不再仅是视觉艺术,而是知觉艺术。这可能正是“故事讲述”和“故事体验”之间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