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敏 王艳敏
摘要:针对分布式创新设计特点,探讨工业设计网络共享平台构建方法,通过构建分布式创新设计网络共享平台,提升工业设计协同创新设计能力。基于分布式创新设计模式,分析了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知识黏性对知识资源迁移获取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分布式创新设计知识资源网络模型,对知识资源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分散程度进行了剖析。分布式创新资源网络能有效促进工业设计主体对知识资源的获取重用,发挥知识资源的交叉互补优势,为提升工业设计共享平台协同设计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分布式创新;工业设计;知识粘性;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3-0113-03
引言
在开放创新的大背景下,协同设计创新成为工业设计实践的新常态。这种知识密集型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工业设计主体以已有知识资源为基础,通过获取重用大量外部知识资源来实现设计目标的活动【1】。随着工业设计创新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大,依靠技术引导创新设计成为必然趋势,单独依靠自身知识资源已经很难满足设计创新需求,需要构建工业设计创新共享平台获取更多分布在不同工业设计主体内的知识资源,通过整合重用实现协同设计创新。这种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模式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资源的优势互补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工业设计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的研究,构建创新网络共享平台,发挥设计创新资源的共享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意识,分析知识资源迁移重用过程的知识黏性特点及削减策略,促进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现有分布式工业设计网络平台研究分析
(一)分布式设计创新过程内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
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共享平台获取知识资源,实现设计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虽然分布式创新的作用已经在许多创新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影响其产生和发展的因素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已有研究大部分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对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过程相关因素以及资源单元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2]。进一步明晰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网络要素关系,是更好进行分布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二)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缺乏互信
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工业设计主体之间,根据设计需求形成协同设计创新网络,通过知识资源的迁移重用实现设计目标。但是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由于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缺乏足够的互信基础,很难实现关键技术资源的共享,造成分布式创新网络中核心资源不足,不仅增大了工业设计主体获取知识资源的难度,还可能造成资源网络的“空壳化”现象,不利于发挥分布式创新的独特作用。
(三)资源单元的获取重用效率较低
设计实践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需要运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资源,这就要求工业设计主体应具备交叉获取不同知识资源的能力。在现实设计实践中,由于大量的知识资源单元分布于不同的工业设计主体之内,受制于工业设计主体领域知识的专业限制,知识资源所有者的共享意愿较低,造成共享壁垒,阻碍了知识资源的交叉获取重用,甚至出现了大量资源的闲置[3]。在没有完善的创新网络共享平台支持下,这种过度追求“高大上,全而新”的创新实践平台势必造成大量的设计资源的浪费。通过构建分布式创新环境下的设计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提高设计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设计实践的协同创新[4]。
二、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特点分析
设计实践本质上是通过知识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获取重用实现创新目的[5],工业设计主体通过获取更多的外部异质资源,构成设计创新的知识资源体系,并对设计资源进行整合重用,提高工业设计主体的创新能力。分布式资源环境下,创新设计网络中的工业设计主体,以及以分布式状态存在的知识资源单元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构建成了分布式创新资源环境[6]。
(一)分布式工業设计创新具有开放共享特点
开放共享是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的典型特征。开放的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环境下,通过吸收各种知识资源,形成了一个巨大知识资源网络共享平台。随着创新设计的多元化,工业设计主体需要依靠共享平台实现知识资源单元的迁移和共享,以实现创新设计目标。工业设计主体根据设计需求,在遵循共享平台共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可以方便地搜索获取到需要的知识资源。这种开放的分布式创新网络,消解了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知识资源交叉获取的壁垒,有助于知识资源的跨边界共享迁移。
(二)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具有多维度特点
由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开放共享特点,知识资源的迁移重用过程呈现多维度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工业设计主体种类背景多样,具有多元化特点;第二,分布式创新的成效受到工业设计主体成员之间共享意愿以及资源获取能力差异的影响,彼此之间具有差异化资源互补优势特点;第三,分布式创新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开放共享特点[7]。分布式创新模式下,工业设计主体既可以跨领域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也可以为其他工业设计主体提供知识资源服务,通过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增值,提高自身的核心创新竞争力。
(三)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具有网络化特点
工业设计主体单独依靠自身知识资源很难完成复杂的创新设计,高效的获取到有益的知识资源是创新的关键。工业设计主体在遵循共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自愿加入创新网络,借助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知识资源的迁移重用。整个创新模式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而且网络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动态变化等属性,很大程度上为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提供了开放协作的创新环境,更有利于协同合作完成复杂的创新设计任务。
三、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知识黏性及知识资源迁移策略分析
(一)知识黏性会阻碍资源的迁移获取
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中能否准确高效的获取所需知识资源,是形成高水平创新共同体的关键。知识资源在不同工业设计主体之间迁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知识黏滞现象,降低知识资源获取重用的效率[8]。一般认为,知识黏性是知识资源的一种特殊动态特征,由于知识资源与其所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在迁移共享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阻滞,降低知识资源的共享流动效率,不利于知识资源的共享。知识黏性最早由VonHipple在研究黏滞信息时提出,已经成为分布式创新资源获取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9]。
(二)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知识黏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1.知识黏性受到地域空间的影响不同地域空间的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在知识资
源迁移过程中势必会增加沟通成本。同时,知识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环境依赖性,知识资源的过度分散不利于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虽然网络技术为知识资源之间跨地域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的地域空间障碍,但是由于设计实践的多领域交叉性,知识资源的地缘优势对降低知识黏性还是具有重要作用[10]。
2.知识黏性受到共享意愿以及接收能力的影响
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网络中知识资源提供者的共享意愿直接决定了知识迁移的效率。往往由于设计知识资源提供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设计知识资源迁移意愿比较消极,增大了设计知识资源的迁移黏滞性[11]。同时,由于设计知识资源提供方和接收方的知识技术水平差异,也会造成接收方对外部设计知识资源获取能力的下降,影响设计知识资源的转化重用,降低设计知识资源的迁移效率。
3.知识黏性受到设计知识资源类别的影响
一般认为,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知识指可以通过编码方式进行结构化准确表达的知识,容易理解学习,便于接收者理解获取知识信息,知识黏性较小[12]。相比较而言,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特点,更多表现为经验、感悟、体验等不易于编码的知识,不能进行准确表达,学习难度较大,表现为很强的知识黏性。由于隐性知识与人们设计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紧密相关,这恰恰是设计知识资源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分布式创新网络在进行设计知识资源共享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类别差异对知识黏性的影响,尤其重视隐性设计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三)削减知识黏性的方法
1.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设计知识资源的共享意愿
知识提供者一般具有较大的共享惰性,通过建立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提高设计知识资源提供者知识转移的认同感和共享意愿,能有效地降低知识黏性,提高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知识的迁移和获取能力,更好地实现设计知识资源的共享。
2.增强知识迁移共享信任机制
设计知识资源迁移双方的信任度与知识黏性密切相关,双方的信任关系主要表现在知识迁移过程中的开放程度及非制度约束程度。由于设计知识资源的无形化特点,尤其是核心设计知识资源,一旦共享公开就会贬值。因此,设计知识资源共享需要建立知识迁移共享信任机制,保障设计知识资源所有者的利益。通过增强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构建良好的互信体系,提高知识转移效率,降低知识黏性【13】。
3.通过提升知识接收方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设计知识资源的转化效率
知识接收者对知识的获取和重用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否把获取到的设计知识资源内化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知识接收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领域知识水平及设计知识资源整合能力,善于借助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所需设计知识资源。同时提高对隐性知识的解码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设计知识资源的获取能力,提高知识的可重用性,增强知识的溢出效应,降低知识迁移的黏性【14】。
四、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一)强化资源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升工业设计主体的资源获取能力
创新网络中设计知识资源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创新过程的知识获取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分布式资源网络环境中,每一个工业设计主体具有双重角色,既能以知识接收者的角色向外界获取新的设计知识资源单元,也能以知识提供者的角色為其他工业设计主体提供自身知识资源单元。大量的设计知识资源之间依托共享平台可以进行动态的知识资源共享。不同的知识资源单元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会有差异,这就要求工业设计主体根据创新设计任务需求,通过不断强化各类设计知识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设计知识资源的迁移获取。
(二)剖析资源网络结构特点,构建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知识资源拓扑网络
在工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大量的设计知识资源以分布式状态存在,不同类别的知识资源与工业设计主体之间构成了可以用网络化关联结构图进行表示,如图1。网络中每个圆点代表同一类设计知识资源单元,用一种色彩进行表示,圆点的面积大小代表了该类知识资源单元的数量规模。圆点之间的连线,表明在同一个设计实践过程中同时用到了这些知识资源。连线的粗细代表设计知识资源相互之间关联度的强弱,连线越粗表明关联度越强,被同时获取重用的几率越大,连线越细关联度越弱,被同时获取重用的几率越小。圆点与其周围的圆形形成的空隙代表该类设计知识资源单元在整个创新资源网络中的分散程度,空隙越宽表明该类设计知识资源单元越分散,知识黏性越大,不利于资源整合创新,间隙越窄,代表该类设计知识资源单元越集中,知识迁移流动难度越小。需要强调的是,设计知识资源单元的分散程度与圆点面积无关,只与圆点与其外围原形之间空隙宽窄有关。
在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网络中设计知识资源单元具有不同的粒度层级结构,根据不同工业设计主体需求,大量的小粒度设计知识资源单元通过迁移聚集形成了更大的设计知识资源模块,每一个工业设计主体又可以看作更大粒度层级上的设计知识资源单元,最终构成了可拓扑的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网络。需要明确的是,设计实践目标是设计知识资源单元聚集的内在驱动力,每一个工业设计主体所聚集的设计知识资源单元,会根据设计目标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的动态变化。这种模式更利于知识的自由迁移,提升分布式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开放度及协同设计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设计实践为驱动力,营造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
分布式资源网络中,大量的设计知识资源单元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共享平台中,根据设计实践需求,工业设计主体像“磁铁”一样获取吸收有用设计知识资源单元,恰当的设计知识资源单元会被吸附到工业设计主体周围,形成中心化的聚集状态。虽然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资源网络呈现中心聚集状态,但是这种多层级聚集网络结构关系并不是稳固不变的,这种聚集状态与设计实践目标密切相关。但是当设计任务完成或者改变时,这些设计知识资源单元之间的聚集状态也会相应进行变化。这样看来,设计知识资源单元的这种中心聚集状态只是为了满足特定设计目标而形成的暂时状态,这与传统设计实践中以某一个工业设计主体为核心形成的牢固不变的层级所属关系有很大不同。分布式资源网络打破了传统僵化的层级结构,形成了去中心化的结构状态,设计知识资源单元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四)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工业设计网络共享平台协同创新能力
随着设计创新复杂程度的增大,越来越需要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设计知识资源的交叉获取,发挥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创新成为常态【15】。互联网为搭建开放的分布式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更有利于设计知识资源单元网络的构建以及设计知识资源的准确高效获取重用。
工业设计实践是多类别资源整合优化的复杂过程,其中涉及到产品形态、色彩、材料工艺、人机交互等设计知识资源,从知识迁移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多个工业设计主体组织间设计知识资源复杂的编码、获取、解码、集成、重用的过程。由于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各种设计知识资源具有网络的分散性和开放性,需要通过网络共享平台进行资源整合【16】。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多方设计主体针对特定的工业设计任务,首先发挥各自的设计资源优势,解决整个设计任务中的局部设计需求。再借助分布式创新设计网络共享平台,共享设计主体各自的设计成果和设计知识资源,并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迭代,最终实现协同创新设计。借助互联网技术更易于实现设计知识资源在不同工业设计主体之间的迁移共享,不断丰富创新网络中的设计知识资源,拓展网络共享平台协同创新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如图2。
结语
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的优势越来越受到认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知识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功能更加完善,不断降低设计知识资源迁移过程的黏滞性,能更高效更智能地满足创新设计实践的知识资源获取需求。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模式通过设计知识资源的迁移能很好地实现资源交叉重用,发挥资源优势互补作用,提高设计知识资源的利用率。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实践网络共享平台构建,为协同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融合大量分布式设计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设计实践平台,不仅能有效提升设计资源的利用率,还能通过获取不同领域的优势设计资源,提高设计创新能力,为实现协同创新设计提供坚实的设计资源基础。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分布式工业设计创新实验平台构建模式研究(2019SCG058)。
参考文献
[1]谢友柏.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04):1-9.
[2]闫俊周.分布式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7):34-38.
[3]余桂兰,左敬龙.分布式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平台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08):228-230.
[4]韩少华,谭素琴,吴永新.基于可持续设计知识库的分布式共创教学实践思考[J].设计,2019,32(16):112-114.
[5]李响,张执南,陈斌,等.面向开放式创新的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4,30(05):99-105.
[6]戴旭东,马雪芬,谢友柏.基于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的设计知识服务模型[J].科技导报,2017,35(22):52-57.
[7]吴慧兰,曾卓骐.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设计,2017(19):84-85.
[8]敬晓慧.分布式创新与个体知识转移意愿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9];VON;HIPPLE,ERIC.;“Sticky;Information";and;the;locus;of;problem;solving:implications;for;innovation;[J];.;Management;Science,1994,140(4):429-439.
[11]闫俊周.分布式创新的知识粘性形成机理及削弱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141-145.
[12]劉国新,杨坤.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粘滞度探讨—基于四维粘滞情境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2,30(09):1421-1427.
[13]郭英远,张胜,黄欢,等.研发团队内部知识粘性的理论机制:基于知识驻留的扩展模型[J].情报杂志,2018,37(04):201-207.
[14]左平熙.学科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影响机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4):5-10.
[15]王艳敏.基于分布式资源的创新设计实验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设计,2015(13):94-96.
[16]张奇,金鑫,陈劲,等.虚拟研发背景下的企业分布式创新研究进展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2,33(02):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