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摘 要] 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迎来了全新的历史境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不能仅止步于思想上的宣传教育,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起主体的维度,把网民群体的需要和素养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诉求表达机制、网络交流机制、网络怡情机制和网络政治参与机制,不断引导和满足网民主体对娱乐、公正平等和权利的多样化需要,提高网民处理网络信息、交往协作、审美和社会参与的素养,从而使广大网民形成合格的认同意愿与认同能力,达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关键词] 网民的需要和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实根基
[中图分类号] D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0)02—0008—05
Needs and Education of Netizens:Concrete Foundations
for Self-identific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 Innovative Path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Realm of the Internet
ZHAO Wei
(Marxism Colleg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spur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web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atic weltanschaaung based on the a New Era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ushering ne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epochal changes.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a system of values cannot be limited to the sphere of education and thought, instead,it must attain a new protagonistic dimen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by focusing on claiming the needs and education of netizens as a realistic foothold for introducing a process of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urthermore, the creation of a series of new ‘web systems needs to be facilitated, namely, a system of expression of requests and systems of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tizens as subjects must be continually guided and their diversified needs met. These varied needs include entertainment, justice, equality and other rights. Enhancing the cultural level of netizens entails improvement of netizens capabilities in processing web content, collaborating and enacting social intercourse on the web, and even their aesthetical discernment and abilities concern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Expediting the formation of adequate desire for identification and capability for identific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in the ‘netizenry will be a crucial step in the path to obtain a consci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als embodied by the worldview.
Key words: netizens needs and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ntification; concrete foundation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1]42。近年来,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2019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8.5亿 [2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打开了崭新的空间。究竟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在网络环境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并且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
认同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其他个人、群体或某种观念理论表示接纳和认可的心理状态与倾向。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表现为网民主体在知识层面能够准确把握相关的概念、观点和理论,还表现在情感层面上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在意志层面上能够始终坚持以科学先进的价值观为标尺严格要求自身,做到一以贯之,初心不移。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首先,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是确立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若要获取话语优势、稳居主导位置,就必须要把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研判自身所思所为的准绳,而这一转化只有在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生。在网络环境下,思想观念不仅多元,而且多变,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更为复杂,因此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这一基础性任务抓好做实。
其次,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是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的内在要求。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思想角逐的主战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进一步深化网络空间治理可谓迫在眉睫。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协调一致,共同发力,通过不断探索网络空间治理的内在规律,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制机制,打造规范有序、风清气正、开放包容的网络空间的过程。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要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网络中多元化思潮的统领和导向,而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筑牢认知之基、情感之源与意志之石,继而助力于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是抵御西方发达国家腐朽思想与错误思潮冲击的关键举措。长久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预谋、有步骤地向其他国家输出所谓“普世价值”,打着自由、民主、平等的旗号建立意识形态霸权,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过度消费、奢靡颓废、及时行乐等堕落的生活方式也随着西方的普世价值不断向中国渗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令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侵蚀变得更加隐蔽,同时也变得愈发猛烈和迅速。增强广大网民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能够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从而有效应对和回击西方发达国家的腐朽思想与错误思潮。
其四,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是从全球视野出发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空间必定是全世界人民共治共享的公共空间,网络将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向其他国家推广和传播的强大文化底蕴,完全符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互通互鉴的要求。强化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助于各国人民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有助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反观现实,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以主题网站为传播平台,通过新闻、视频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一方面,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到网络世界,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主阵地,统摄和整合充斥于网络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广泛凝聚起价值共识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舆论环境的新变化,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广泛,政府把握舆论导向的难度较从前有所加大,网络立法与监管有所欠缺,部分网民自律意识的淡薄开始暴露出来,甚至发表某些消极错误的言论。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对认同主体即网民的重视仍然不够,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广大网民主体内在的需要结构和网络素养之中。缺乏对网民需要的足够观照,会使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匮乏;而忽视对网民网络素养的充分检视,则会导致网民主体缺少吸纳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培育起网民群体的认同意愿和认同能力,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的历史可能性
首先,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互联網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要求。网络强国战略包括网络安全保障、网络技术创新、网信人才培育、网络文化繁荣以及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项内容 [3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网络环境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为全社会奠定了普遍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与广大网民群体的价值观在整体上和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增强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其三,网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开拓了新场域和新平台,创造了新形式和新手段。随着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越发显现出传播的便捷性、内容的海量性和交流方式的互动性等特征 [4 ],网络的这些新特点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的时空壁垒,广大受教育者既无需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统一集中学习,也不一定要到学校教室、图书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特定场所,而是可以自由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随时随地在线接受价值观教育,在相当大程度上整合了广大网民的碎片化时间。同时,网络虚拟空间为网民浏览、选择和接收信息,彼此即时讨论交流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可以广泛采用各种线上形式展开,有助于点燃广大网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由此可见,这些新变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网民需要及其网络素养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内在关联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二 网民的需要和素养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
(一)人的需要、素养和价值观之间辩证统一
1.人的需要和价值观相互作用,紧密相关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它是人克服自身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使二者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 [5]43-44。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价值指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的意义关系,表现为客体对于主体而言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并与主体需要的变化和发展保持动态一致的客观性关系。与价值有所不同,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关于客体之有用性的观点和看法的体系,它既是关于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必须禁止的基本观点,同时又是判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总观念。一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决定着他的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某种价值观总是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需要服务和辩护的。简言之,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价值观又会反过来规制人的需要,促使主体的需要改变自身的结构,并沿着价值观所设定的轨道不断丰富和发展。
2.人的素养和价值观彼此促进,正向互动
一般来讲,素养是指主体在特定环境下能够有效应对环境对主体造成的挑战,并充分利用情境要素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先决条件 [6 ]。素养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与需要,它们之间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一方面,素养总是形成一定需要并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素养,而需要也总是在一定素养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另一方面,素养的提高可以丰富需要的类型,完善需要的结构,扩展需要对象的领域和范围,而需要的日益多样化也反过来推动着素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因此,以人的需要为纽结点,素养和价值观之间构成了一种正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一定的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主体需要的结构和发展状况,进而影响着价值观的类型和内涵;另一方面,一定的价值观通过引导和协调主体的需要,实现了对主体素养的塑造和规范。主体素养的提高会有效提升其所秉持的价值观的科学性,而先进的价值观也会对主体素養的层次与水平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人的需要、素养和价值观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建立和维系。
(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现实根基的网民需要和素养
上述哲学层面的一般性思考也同样适用于对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分析。
首先,从网民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来看,人的需要,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面的内容。虽然这只是一种较为宏观的区分,但对探讨目前我国网民的需要结构和发展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据此,可以将网民在网络环境下的需要大致划分为对娱乐的需要、对公正平等的需要和对权利的需要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需要紧密联结,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网民的需要结构,同时它们彼此作用,互相影响,体现了网民需要的动态性特征。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价值观中的共同性内容。核心价值观因取得了全社会的共识而成为一种持久且深层的力量,彰显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目标上都是依照新时代网民群体的需要来组织自身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需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实现更高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其次,就网民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而言,网民的需要结构和他们的素养水平之间互相推动,互相激发。当网民的需要结构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对娱乐的需要时,其网络素养也会停留在较低水平,缺乏对信息甄别、信息传播以及交流协作的相关知识、有效能力和积极态度。而当网民的需要结构获得完善和发展,需要的类别和对象越来越多样化时,其网络素养也必然会随之提高。反之也是一样。当网民的素养已经较为系统和成熟,能够自觉理性地处理网络信息、展开网络交往、参与社会协作时,必然会推动其需要向着更广更深的领域拓展。而当网民素养不高,无法正确生产和消费网络信息、进行交往协作时,便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其需要的发展阶段和丰富程度。借助于网民的需要这一中介,网民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得以展现出来。一方面,从网民整体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现阶段网络素养状况做出切实的反映和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协调和完善广大网民的需要结构,不断提高其网络素养水平,使网民能够科学处理网络信息、有效开展交往协作等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定:在网络环境下,网民的需要和素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
三 引导和满足网民需要,提高其网络素养,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从基本原则上讲,应做到:第一,坚持现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彼此兼容。把调子定得过高而无视现实状况固然不可取,但对主体的一味迁就和逢迎同样换不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当既充分贴近和回应广大网民需要和素养的发展现状,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不断优化网民的需要结构,提高其网络素养水平。第二,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有机统一。一方面,广大网民从小便受到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在文化特征上具有诸多共同之处,另一方面,由于成长环境迥异,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各不相同,网民主体又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所以,既要从社会整体层面制定基于网民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又要重视不同网民在需要和素养上的巨大差异性,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具体而言,可以从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诉求表达机制、网络交流机制、网络怡情机制和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四个方面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
(一)健全网络的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引导和满足网民表达自由的需要,提高处理网络信息的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表达自由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一种基本需要。网络自由表达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自由在网络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网络因其迥异于传统媒介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和无中心结构而天然具备了涵养自由表达的属性和特质 [7 ]。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开设博客、微博、微信、贴吧、BBS、抖音、快手等多种形式的自媒体平台来满足网民自由表达的需要。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具有相对性。表达自由也不例外,它也不是无边界、无限制的,表达自由既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又要接受社会道德舆论的监督,自由发表言论并不意味着言论不需要被规范和引导。因此,要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品牌商业网站的建设性功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力回击网络流言谣言,净化网络空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民自由表达需要的向导和指针,提高网民辨别信息真伪与合理合法表达自身诉求的素养。以此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会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发挥出引领社会思潮、聚合多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二)完善网络的交流机制,通过引导和满足网民对公正平等的需要,提高交往协作素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公正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清朗良好的网络环境的应有之义。公正平等的网络环境既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正平等在虚拟世界的投射和反映,又是广大网民迫切的需要对象和重要的利益体现。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技术和管理方式创新,进一步解除技术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减少“现实空间中个体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约束” [8 ],为网民之间展开平等深入的讨论交流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提供更多便利,满足广大网民对公正平等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着力协调好不同网民群体间在需要和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更好地维护网络交流规范,加强对部分网民不理智、情绪宣泄式言论的引导工作,禁止侮辱、诽谤甚至肆意谩骂等极端形式,提高网民理性交流、沟通协作的素养,促进不同网络群体、个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和彼此尊重,进而深化网民对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构建网络的怡情机制,通过引导和满足网民的娱乐需要,提高审美素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娱乐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是人在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必然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它对于人们协调身心、陶冶情操、全面自由发展等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这种与网民娱乐需要间的内在契合,使网络如今已经成为网民进行娱乐活动的主要阵地。要不断优化网络的娱乐手段和娱乐方式,通过丰富网络资源、开发便捷的使用方式、升级用户的感官体验等形式来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多样、不断发展的娱乐需要。但是,这也容易“因迎合广大网络受众及切中当下社会原子化个体内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使其娱乐功能被空前挖掘和放大” [9 ],从而导致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所以,更要致力于从统摄和引领的高度加强网络的怡情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娱乐文化的创新机制,打造更多彰显时代精神的原创型网络文化娱乐产品;构建更为合理的网络娱乐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破除唯市场标准至上的错误观念,广泛开展抵制“三俗”不良倾向、树网络文明新风的活动;激发网络娱乐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升网络娱乐文化产品质量,创作出更多格调高雅、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网络娱乐文化产品;强化文化娱乐产业的立法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法治建设 [ 10 ],切实提高网民的审美素养和娱乐品味,使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中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认可。
(四)推动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建设,通过引导和满足网民对知情权、政治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需要,提高社会参与的素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系统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作为主体通过网络开展公共政治生活,参与和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事前决策与具体执行的各种行为的总和。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数字化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场域和主要方式,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知情权、政治参与权和监督权已然成为广大网民必不可少的发展需要。要搭建起便利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网络政治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政府与网民间的多元互动,推动网络伦理建设,将网民对知情权、政治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需要规范到法律和道德的轨道上来,防止网络政治参与退化为相互攻讦、蓄意煽动、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培养网民形成合格的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素养,实现对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DB/OL].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2019,9.
[3] 杨嵘均.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的战略定位、实践向度与理论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3):10.
[4] 王春林.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04(5):59.
[5] 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228(3):7.
[7] 管人庆.论网络政治表达权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匿名权为核心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12,199(2):49-50.
[8] 张果.网络空间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5:134.
[9] 黄一玲,焦连志,程世勇.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6,359(11):176.
[10] 周刚志,姚锋.论中国文化产业的立法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