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平
子宫腺肌症为女性常见病,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入侵子宫肌层所导致,患者症状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等为主,严重可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并发症,增加不孕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女性健康水平[1]。子宫腺肌症的常规治疗药物以米非司酮为主,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给予患者米非司酮联合曼月乐治疗,临床效果更佳[3]。本文于本院2017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中随机选取84 例作为研究样本,观察对比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4 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 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31.2±3.2)岁,平均病程(2.8±1.0)个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2.1±4.0)岁,平均病程(2.9±0.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确诊子宫腺肌症;②无用药禁忌证;③无肝肾功能障碍;④非妊娠及哺乳期;⑤自愿参与;⑥分组方式已经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1.3 方法 对照组单独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口服,25 mg/次,1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曼月乐治疗,于月经结束后第3 天在患者子宫腔内置入1 枚曼月乐。两组均连续用药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性激素指标水平;治疗前后子宫及月经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痛经基本消失,月经量基本恢复,月经持续时间基本正常,月经规律,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病灶缩小≥5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病灶缩小<50%;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病灶未缩小甚至增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治疗后性激素指标水平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FSH 水平为(3.5±0.6)U/L,LH 水平为(4.2±0.9)U/L,均低于对照组的(6.2±0.4)、(6.4±1.1)U/L,E2水平(295.5±20.1)pmol/L 高于对照组的(232.4±16.9)p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及月经情况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月经持续时间分别为(13.2±1.5)mm、(135.6±18.5)ml、(13.5±2.5)d,对照组分别为(13.6±0.7)mm、(138.4±20.0)ml、(14.1±1.9)d。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月经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6.3±0.9)mm 小于对照组的(10.4±1.6)mm,月经量(64.5±8.4)ml 少于对照组的(90.1±10.8)ml,月经持续时间(6.4±0.3)d 短于对照组的(10.3±2.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恶心2 例,头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3/42);对照组发生恶心2 例,头痛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4/4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 子宫腺肌症 作为女性常见病,子宫腺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研究发现,罹患该疾病的患者多伴有子宫基底内膜细胞增生[4]。多次妊娠、刮宫以及剖宫产为诱发该疾病的危险因素。慢性子宫内膜炎长期未治愈,同样容易加重子宫损伤,从而导致疾病发生[5]。此外,遗传因素、高雄激素血症等也可增加女性发生该疾病的风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子宫腺肌症患者以30~50 岁女性居多[6]。发病后,患者往往可见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因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常通过口服镇痛类药物的方式缓解疼痛[7]。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口服镇痛类药物止痛效果下降,多数患者均因难以耐受而入院,确诊子宫腺肌症[8]。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所采取的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米非司酮、曼月乐两种。为提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明确不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关键。
3.2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 米非司酮为临床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主要药物,该药物经口服的方式进入人体后,可充分发挥功效,持续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在调节性激素分泌的基础上,使因性激素刺激而生长的病灶得以缩小[9]。另外,采用该药物治疗疾病,同样可阻断病灶部位供血,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促使病灶组织坏死,促使细胞凋亡,使病灶得到缩小,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10]。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独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疾病,停药后,患者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另外,单独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疾病,药物对性激素的调节作用同样有限。本文研究发现,单独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总有效率为66.7%,提示该药物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治疗后性激素指标水平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FSH 水平为(6.2±0.4)U/L,E2水平为(232.4±16.9)pmol/L,LH 水平为(6.4±1.1)U/L,与治疗前相比,性激素指标水平有所改善,提示患者病情好转。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为(10.4±1.6)mm,月经量为(90.1±10.8)ml,月经持续时间为(10.3±2.5)d,与治疗前相比,子宫内膜厚度减小,月经量减少,月经持续时间缩短,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米非司酮用药常见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为主,部分患者可见头痛症状,但严重不良反应少见,极少数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损伤。本文研究发现,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包括恶心2例、头痛2 例)。
3.3 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 曼月乐同样可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症,曼月乐为T 形硅胶支架,本身为容器,内部含有左炔诺孕酮激素。置入曼月乐后,患者宫腔可形成高孕激素环境[11]。在上述环境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生长可受到良好的抑制。因此,患者的月经量便可明显减少,月经持续时间同样可缩短。值得注意的是,曼月乐用于调节机体激素水平、减小子宫内膜厚度效果显著,但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病灶的大小不会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缺陷[12]。考虑到米非司酮与曼月乐各有其优势,故本院将米非司酮与曼月乐联合应用到子宫腺肌症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米非司酮具有缩小病灶体积、促使病灶细胞凋亡的优势,与曼月乐调节性激素水平的优势相互结合,患者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将显著提高。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疾病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与单独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相比,总有效率更高(P<0.05)。通过对患者治疗后性激素指标水平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后FSH水平为(3.5±0.6)U/L,E2水平为(295.5±20.1)pmol/L,LH 水平为(4.2±0.9)U/L,与单独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者相比,性激素水平进一步恢复,优势显著。进一步观察发现,曼月乐与米非司酮联合用药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为(6.3±0.9)mm,月经量为(64.5±8.4)ml,月经持续时间为(6.4±0.3)d,较未应用曼月乐者相比,子宫内膜厚度进一步减小,月经进一步恢复。为判断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本院对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包括恶心2 例、头痛1 例),与单独应用米非司酮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曼月乐的应用安全性较强。
综上所述,采用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能够提高有效率,促进性激素水平恢复,减小子宫内膜厚度,减少月经量,缩短月经持续时间,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