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颅内血管发生病变而使患者出现一过性的脑组织缺血致脑功能障碍,TIA 是脑梗死的先兆,更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尤其是中高危险性的TIA 患者[1]。为控制患者脑卒中发作的风险,临床常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临床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丁苯酞软胶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抗脑缺血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对线粒体保护等多种作用对脑组织起到保护效果,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2],本研究针对TIA 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探讨其临床效果的有效性及药物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6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 例老年中高危TI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2 例,女18 例;年龄60~72 岁,平均年龄(63.54±6.54)岁;病情种类:前循环障碍27 例(包括肢体无力12 例,失语8 例,偏身麻木6 例、单眼黑矇1 例)及后循环障碍23 例(眩晕15 例、构音障碍4 例、交叉瘫2 例、意识障碍1 例、猝倒发作1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61~69 岁,平均年龄(63.46±6.64)岁;病情种类:前循环障碍28 例(包括肢体无力13 例,失语7 例,偏身麻木7 例、单眼黑矇1 例),后循环障碍22 例(眩晕15 例、构音障碍3 例、猝倒发作2 例、交叉瘫1 例、意识障碍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经临床体格检查结合脑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符合TIA 诊断标准[3];发病时间≤72 h;年龄≥60 岁;经ABCD2 评分[4](判定TIA 患者预后常用的评分量表)确定患者为中高危TIA(ABCD2 评分≥4 分)。排除标准:心源性因素所致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严重出血倾向;严重认知精神障碍患者;具有药物过敏患者。将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纳入排除患者等研究资料一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同意,告知患者及家属研究项目具体内容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同且签订书面同意书。ABCD2评分标准[4]:TIA低危:0~3分;TIA 中危:4~5 分;TIA 高危:6~7 分。评价内容包括①年龄:≥60 岁为1 分;②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 为1 分;③临床症状:以患者的肢体无力及言语障碍进行评分,单侧出现肢体无力评2 分,具有言语障碍症状评1 分;④症状持续时间:≥60 min 计2 分,10~59 min 计1 分;⑤合并糖尿病患者计1 分。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口服,75 m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14,规格:40 mg)200 mg/d,连续服用21 d 后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改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同时给予活血化瘀、降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进行辅助治疗(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0.2 g/次,3 次/d,餐前口服,用药疗程为90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临床疗效 治疗7 d 后根据患者TIA 发作频率改善情况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①痊愈:TIA 发作频率减低>90%;②显效:TIA 发作频率减低50%~90%;③有效:TIA 发作频率减低15%~49%;④无效:TIA 发作频率减低<15%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90 d 内急性脑梗死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每30 d随诊观察1 次,共随诊90 d,如随诊期间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症状并经CT 或MRI 诊断证实,计1 例,同一患者多次发病不重复计数。
1.4.3 用药安全性 在随访期间对患者脑出血、肝酶异常、精神症状、恶心、腹部不适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7 d 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90 d 内急性脑梗死发生6 例(12%);对照组患者90 d 内急性脑梗死发生14 例(28%);观察组患者90 d 内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肝功能异常1 例(2%),药物停用后肝功能即恢复正常,对照组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人体某些部位(脑、脊髓或视网膜等)出现的一过性局灶性缺血导致神经功能出现的短暂性障碍的症状[2]。其发病机制是患者出现颅内外动脉硬化后脑组织出现的一过性缺血,进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微栓子学说、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等也充分阐述了TAI 的发病机制[5]。TAI 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尤其是经ABCD2 评分确认为中高危TIA 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大,有文献[4]报道:ABCD2 评分中危TIA 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为59.09%、高危TIA 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为66.67%,因此研究中高危TIA 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及TIA 的治疗和预后对减低脑卒中发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常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其可以减低TIA 患者脑卒中发作的风险[6],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结果显示采用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减低脑梗死发作等方面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丁苯酞软胶囊具有改善中高危TIA 患者症状及减低脑梗死发生的作用。究其原因如下:丁苯酞软胶囊对解除微血管痉挛及抗血小板凝集具有临床意义,主要原因是丁苯酞软胶囊对一氧化氮(NO)的水平具有提高的作用,同时对花生四烯酸的水平具有下调作用,因此可以解除血管痉挛及抗血小板聚集[7];丁苯酞软胶囊对线粒体的呼吸链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8]。以上所述显示丁苯酞软胶囊对脑卒中发生及改善TIA 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丁苯酞软胶囊具有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这一作用与减少TIA 患者脑梗死风险发生有关。其作用机理为首先该药物可以对软脑膜缺血区的微动脉管径起到恢复作用,进而对二级侧支循环起到快速开放的效果[9];另外该药物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缺氧诱导因子-1 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样具有表达促进作用,对三级侧支循环的迅速建立起到重要作用,二三级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脑组织新生血管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临床效果[10]。本研究在药物不良反应评价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肝功能异常1 例,药物停用后肝功能即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说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比较安全的,对老年中高危TIA 患者的短期症状改善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老年中高危TIA 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短期症状,降低90 d 内脑梗死发生率,无显著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