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洪涛/山东省济南第十四中学教师
济南第十四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但又和普通的学校完全不一样。这里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没有统一的课表,这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这里的学习真实地发生……这一切的变化都从2015 年开始,我跟随学校的变革步伐一起踏上了“选课走班”的全新教育之路。
以前我们学科的名字是音乐、美术,但现在叫艺术。具体到课程上来讲,在原来音乐、美术国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再度拓展延伸,开发了20 种艺术课程,分为视觉艺术、音乐、戏剧三大类,面向六、七、八、九年级开设。艺术学科因“寻变”而“善变”!
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是不同的,教育每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们怎能用一成不变的教材和经验教现在的学生,当我们跟不上孩子们的思维变化,无法满足孩子求知需求的时候,那个叫“代沟”的怪东西就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常变常新,跟上时代的节奏,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然而,“变”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杜撰,经典的东西不能丢,大的方向不能偏移,所以要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国家课程标准和艺术学科素养。围绕国家教材,立足学生需求,一群具有“思变”之心的艺术教师在全新的教育生态下,创造出无数种可能性。
先往高处看,仰望天空,那就是艺术核心素养。经过反复论证推敲,将国家课程中现有的教材,按照音乐、美术课程标准重新归类重整,放置于新的课程中。再往低处看,脚踏实地,那就是学生。我们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普通学校,普通老百姓孩子有艺术特长的很少,有些家长即使有心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也会因为财力、精力情况难以实现。艺术课程要面向这些孩子开设,给与孩子们多样的选择机会,让每一个孩子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既传统经典又前沿高端的艺术课程学习。键盘乐器课程带他们走近高雅乐器,舞蹈课程让孩子找到自信能发光,还有书法、油画、戏剧、动漫……孩子们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艺术天赋和潜质,点燃内心对某种艺术形态的学习渴望和热情。艺术教师就这样引着一群充满好奇的孩子走进艺术之门,开启了一场华丽的艺术之旅。
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路奋斗一路思考,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艰辛过程。改变原有的课时设置、丢弃传统的授课形式、打破约定俗成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如今豁然发现,我们艺术教师就好像是站在艺术大门前的一个“解码器”。多样丰富的课程是我们为学生开启的一扇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作为艺术教师,我们有幸受到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艺术之门”中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身心愉悦,于是想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招呼着自己的学生一起走进来看看。看似难懂的艺术,我们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码,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解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唤醒!
打个比方,当学生准备走进艺术之门的时候,就好似要开启一场铺满鲜花的旅行。可选择的艺术课程就好似是多条旅游线路。我们开发的线路有:国画、书法、装饰绘画、平面设计、动漫、声乐、打击乐、尤克里里、舞蹈等二十余条。这么多?怎么选?一本“行程指南”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这本《艺术课程手册》详尽地介绍了目前我们研发艺术课程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通过平台选课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课程种类,以最期待的姿势整装上路。艺术老师作为专业“导游”带着孩子们进入专业的学科教室,享受不一样的艺术旅程。
回头看,我们在破与立之间行走的每一步都异常艰辛。艺术之门里面视野开阔,各种艺术形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课程建设之初,我们担心学生一学期只学一种课程会厌烦,担心国家课程中的教材知识有缺失,担心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担心我们教师水平不够专业,担心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课程在我们这里“水土不服”,担心未来和我们预想的种种有偏差。
现在看来,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在勇气和智慧的推动下把所有的功课做足,梦想就会一定会照亮现实!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有了课程构架的雏形。研发过程中又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启发和帮助。在一次次暑假、寒假的封闭研发中深挖国家教材,梳理课程标准,打造出适合我们学校和学生需求的艺术课程。
我校的艺术老师个个是多面手,多才多艺的老师们总是能够挑战各个艺术领域。但是想样样精通还是很难的。比如我自己,之前每学期特别头疼的就是八年级的国画课,自己不专业还要在五十个人的教室里挥毫泼墨,那场景想想就心惊胆战。我们的变化就是建设专业的学科教室,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课程重组之后由专业的老师认领,让教学更专业、更愉快,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
梦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比如,我们要在资金有限的状态下筹建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室,我们要在国家教材和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中找到最适合的交接点,一群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在短时间之内适应变革,吃透国家教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只能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将重重阻力变成用之不竭的动力。
正如陈宝生部长来学校视察时所说:“设计是前提,选择是核心。”为了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丰富课程,几年来,艺术团队的老师们齐心协力,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方向,逐步实现了理想中的艺术选课走班。
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带领学生“逃离”教室,我们以“地”为纸,尽情肆意地满地作画。花坛旁、栏杆处、台阶上,处处都是他们的画板,快乐少年们妙笔生花,一不小心就让校园“满地花开”,春光灿烂。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童年记忆,拿着粉笔在地上肆意地写写画画。这些奇思妙想的花卉图案中造型、色彩、布局构图自然生成,这是《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一课的课堂创新形式。就这样,学生的各个感官轻松愉悦地向着艺术走过来,轻轻地推开了那扇“艺术之门”。接下来,黑白画、色彩装饰画、不同材料和形式的绘画作品信手拈来,花开有期,而我们的花期无限。
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还有很多,“善变”的形式是老师们灵感和创意的成长进步。我们用现代生活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和语言为壳,装入艺术课程标准和艺术素养,用正确的方式打开艺术。一次次的实践让我们坚信:关于美,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感受力,许多时候甚至不需要我们去教,只需要去唤醒!
当然,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堂形式得益于我们24 个人的小班化教学,也得益于一间间承载着艺术灵感和成果的学科教室。我们这里有一间“打卡地标”教室,这是我的工作间,也是学校艺术变革后的样板间,更是学生心中的艺术殿堂。这样的教室我们有很多间,每一间都独具魅力和特点,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地方,甚至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地方,这是教育的起点,是美术教育应该有的模样。教育在这里真实地发生,这里有魔力,是学生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二十四个人的麦田》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是课程开始之初,当孩子们还没有自信还没有熟悉同伴的时候我们做的一次尝试。24 个孩子一起临摹梵高的画作,每个孩子完成一小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绘画能力选择不同难易部分。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画家的笔触和用色,更要左右前后兼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何止是这样一幅画?每个人都不能少,每一个都精彩!其实,画面近看很粗糙,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无比珍贵,已成为我们的“镇室之宝”!它凝聚着教师的智慧,也记录着课程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轨迹。
当梦想照亮现实,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收获。虽然不完美,但是点点滴滴的感动在心间……在第三方诊断的反馈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艺术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我们再也不是以前不受重视的“小学科”了!受喜爱程度已经开始超越其他学科,位居学校榜首!
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说:“我没有选错课,太有意思了!”常常看到教室窗外有羡慕的眼光张望,常常会有很多孩子舍不得离开教室……每一点都印证了“教育的本真是唤醒,是发现”!当自己变成梦想中那个样子的时候,当孩子们真心喜爱我们的课程,沉浸在艺术学习中时,当得到参观领导、老师的认可甚至羡慕时,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在这场“寻变”的旅程之中,被点燃的不止是学生,还有身为教师的我们!
其实艺术并非只是看懂名画,具有高超的技艺,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触摸一片叶子,闻一下花香,听到音乐时的热泪盈眶……感知美的能力会让孩子们获得一生的幸福。我们正站在艺术之门的门槛前,牵着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走近艺术,走向心中的诗和远方……